女篮惜败澳洲,3大问题暴露!但王牌压阵,能否逆袭?

比赛一开场,气氛就不对劲。

哪怕是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明明是热身赛,球场上的火药味却明显透过屏幕飘过来。

这不是那种你来我往的客气话,也不是彼此试探的温吞水。

中国女篮上来就被对手的对抗强度打了个措手不及。

上半场只拿了25分,投篮命中率低到发指,技术动作一个比一个别扭。

你能感觉到她们的压力——无论是韩旭、李月汝还是杨力维,持球后的动作都变了形。

防守端更是吃力,篮板抢不过,快攻被打穿。

澳大利亚这帮人凶狠得像是要打一场淘汰赛。

虽然少了坎贝奇,老将劳伦·杰克逊还在。

杰克逊,39岁,2米06站在那里,像堵墙,抢篮板、卡位、策应,打得中国内线七荤八素。

后卫麦根全场贴身,王思雨被压着打,8分、3次失误,脸上的沮丧都懒得掩饰。

最要命的是,关键时刻没人能站出来。

8分钟得分荒,中国队被按在地上反复碾压。

那种手感冰凉的局面,观众看的窝火,场上球员更是被憋得想喊。

说实话,这场比赛到底输得冤不冤?

底牌没全亮出来,张子宇轮休。

她可是这两年国内篮球圈的“怪物新人”,2米26的巨无霸,17岁,身体发育还没停。

按理说,这种高对抗场合正该让她出来试试水。

但宫鲁鸣就是让她坐在场边。

有人说保护她,也有人说这是留一手,怕让澳大利亚提前把她研究透,还有点“杀手锏不轻易曝光”的小心思。

可说句人话,这姑娘真的准备好了吗?

亚洲青年赛能砍40分,可成年队节奏不是闹着玩。

澳大利亚快攻一上,人家一边奔一边顶,张子宇脚下慢一秒就是个大漏洞。

宫鲁鸣自己都说,她的横移速度和防守面积还不够,这时候直接给她扔到杰克逊面前,怕是打击大于锻炼。

可球迷里也有躁的——郑海霞17岁就上奥运,张子宇再保护下去,成长上限是不是反而错过了?

中国篮球的保护主义,这些年可没少让人抓狂。

苏群那句“骨龄还没定型,别让她摔了跟头”,看着专业,但真遇到大赛,没人替你扛压力。

再往下挖,这场球的三个软肋,基本就是新老交替的阵痛写照。

第一个问题,强度一提,技术就变形。

2022年世界杯的时候,中国女篮有李梦、黄思静这两个持球强点,能抗能突。

现在李梦人在WNBA,黄思静膝伤。

王思雨一个人被围堵,年轻人张茹、金维娜上来就发怵。

8次篮下碰撞后的失误,都是被吓得。

你在WCBA打顺风球没事,到了这种级别,怕对抗、躲身体,连传球都哆嗦,哪来的自信?

更别说进攻细腻度,欧洲步、对抗下的急停——训练场能做,真刀真枪没人敢用。

中国女篮现在请了NBA训练师加里·维蒂,练抗压,练极限终结,训练里抓对抗、限时得分。

可热身赛的紧张感,教练喊破嗓子都没用,球员脚下软了半截。

第二个硬伤,篮板。

输10个,32:42。

内线韩旭、李月汝,“双塔”被杰克逊带着转圈。

澳大利亚的篮板策略太扎实了,人家后卫都敢冲板,麦根和塔尔博特一场抢8个。

中国这边,内线分工模糊,韩旭李月汝都去抢同一个点,另一侧球都没人盯。

防守端卡位卡得松松垮垮,一个转身被对手捡漏。

塞萨教练明说了,你们得一个盯弱侧,一个卡强侧——现在全队像是没练过似的,一乱就全扑过去。

杰克逊老来俏,活生生用假动作骗走一堆篮板,一脸“你们都还太年轻”的淡定。

第三个刺眼的短板——关键时刻没人能一锤定音。

李梦还没归队,队里就彻底断档。

第二节那波8分钟得分荒,王思雨被锁死,杨力维、张茹谁都不敢正面单挑。

中国女篮青训什么风格?

一贯重团队,轻个性。

20+得分的本土球员,一只手都数得过来。

那些年轻的,场均一两次单打都嫌多,反观对面球星敢于持球强吃。

要问怎么破?

韩旭其实有活路,在WNBA练出来的高位突破、策应,这场就用了一下。

要是能大胆把她推上去,多打持球进攻,未必没奇效。

可在国家队体系里,教练组还在犹豫,怕冒险,锋线没人敢承担起李梦的位置,打到关键时刻就全靠天吃饭,等谁蒙一下进一个。

赛后气氛不难想象,球迷心里那个不服气、那个焦躁。

亚洲杯在即,这场输球其实不是天塌了,更像是兜头一盆冷水。

醒一醒,问题都暴露出来了。

别指望李梦归队就能一劳永逸,张子宇真能变身大杀器也得看教练敢不敢用。

篮板、对抗、球星断层,这仨问题不解决,亚洲杯跟澳大利亚、日本掰手腕还是悬。

现在的中国女篮,站在十字路口——一边是新老交替的阵痛,一边是世界强队的战场。

短时间内想全都补上?

不现实。

但有时候,输球比赢球更能照出队伍的底色。

关键就看,这帮姑娘能不能把这场“丢脸”当成成长的起点,敢不敢在亚洲杯上把这几口气全争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