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2日,纽约,联合国大会期间,法国和沙特联合主持一场会议,主题很直白:支持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两国方案。法国总统马克龙亲自到场,并在会上再次确认,法国已经承认巴勒斯坦为独立国家。会场人很多,来自全球的代表都在,除了美国和以色列。因为这个,整天的走廊里只有一个话题:接下来怎么把口头支持落到地上。
随后几天,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比利时、葡萄牙、卢森堡、马耳他也表态支持。这些国家不全是一个阵营,但这回站在了一起。这一波联动,把“承认”的门槛抬到了一个新高度。简单说,欧洲大国带头,英语国家也跟上,结果就是美国的孤立感更明显了。
这场会开在一项决定之后。9月12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勾勒实现两国方案的“切实、有时限且不可逆转的步骤”。一百九十三个会员国中,一百四十二个支持。这张路线图有时限,这是新处;但没有硬约束,这是老问题。各国在纽约对着话筒再说了一遍“支持”。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会场话不拐弯:“拒绝承认国家地位将助长全球极端主义势力。没有两国方案,中东就不会有和平,激进主义将蔓延开来。”这话放在这周听,分量更重。因为这个,承认与否,已经被摆到“安全”层面,而不是只谈道义。同样,他也没给出强制工具箱。
在华盛顿,八名参议员联署一份新决议,喊话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承认巴勒斯坦国。按程序,这案子要过关很难,但它能被认真提交,本身就是风向。共同提案人、民主党参议员范·霍伦说,推动这项决议是为了“在极其黑暗的隧道尽头点亮些许光明”。简评一句:这说明国会里关于“承认”的话语权,正在被更多人拿起。
以色列政府没有松口。总理内塔尼亚胡本月早些时候宣布扩大约旦河西岸马阿勒阿杜明定居点时说:“不会有巴勒斯坦国。这片土地属于我们。”他的团队还在评估,是否正式吞并西岸部分地区,以回应西方的承认潮。这等于是对纽约会场的当面顶住。
阿联酋立刻放出警告:一旦吞并,考虑降级外交。阿联酋是《亚伯拉罕协议》的关键签署国之一,和以色列的关系正常化曾被当作样板。因为这个,阿联酋的表态,不只是“表示不满”,而是掰手腕的前奏。同样的话,也在其他签署国间私下传递。
战火没有因为这些表态减弱。加沙地带战事继续升级,以色列国防军推进至加沙城,数千人逃离。纽约的承认,不会让炮火停下,这是一线事实。人道救援队说,通道开开停停,物资进不去,节奏全被打乱。承认与停火之间,还隔着一堆执行环节。
把时间拉长一点从1988年阿拉法特单方面宣布建国算起,已有145个国家承认巴勒斯坦。这周,英国和法国的加入格外关键。结果,美国现在成了安理会五常中唯一未承认的一方。这给华盛顿的政策留了更小的回旋空间,但美国国内争论还没定型。
马克龙的逻辑很直接:当下承认是唯一能把局面带回政治轨道的方式。美国国务卿马可·卢比奥回击,说法国此举是“鲁莽决定”,只会“助长哈马斯宣传、阻碍和平进程”。马克龙反驳,承认能“将哈马斯与其他巴勒斯坦人隔离”,给出另一条政治路。双方的话都很实,背后是下棋思路不同。
质疑声音不只来自以色列支持者。有人指出,承认容易,问责难,很多政府借此躲开对加沙军事行动的追责议题。国际危机组织的理查德·高恩称这轮动作是“幻想外交”,缺计划、缺配套。要让承认变硬,需要对以色列施压的具体工具,比如禁运、制裁或援助条件化。现在主流西方阵营缺这个意愿。
在以色列境内和被占领土上,两国方案离地面更远。皮尤最新民调显示,只有21%的以色列人相信能与巴勒斯坦国和平共处。内塔尼亚胡内阁成员公开讨论,如果哈马斯不投降,就吞并加沙部分地区。以色列国家安全研究所前顾问约埃尔·古赞斯基说,这一步需要特朗普政府“亮绿灯”。很多关键门把手还在白宫。
可能拦住绿灯的,是《亚伯拉罕协议》的后续。消息人士提醒,即便签署国未必撕毁协议,但一旦吞并,关系会快速降温,变成“冷和平”的空壳。区域经贸、科技、航线等现实利益都会缩水。和沙特的正常化谈判本就停在半坡,现在更难往上。
几年前,内塔尼亚胡把和阿联酋等国的正常化当成耀眼成绩,与沙特建交一度看起来只差一步。加沙的大规模打击和全球舆论压力,让很多首都必须把巴勒斯坦问题放回桌面。内塔尼亚胡最近警告国内,要准备面对更孤立的处境,并提出把以色列打造成“超级斯巴达”,推动某种“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这是把筹码从朋友身上收回到家里。
回到纽约会场,技术性问题也在推:签证发不下来,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只能视频发言;会后工作组要列清单,谁做什么、什么时候做;欧盟内部要统一措辞,援助如何和治理改革挂钩。这些都是接下来一个月能不能见到“硬动作”的关键节点。同样,美国国会的那份决议会不会进到听证,也是风向标。
傍晚,联合国大楼外的铁栏杆后,记者们收起三脚架,安保人员吹哨清场,代表团成员快步走向摆渡车,手里的资料袋鼓鼓的。电梯口,一名中东代表把会徽摘下塞进口袋,抬头看了一眼新闻滚动屏。明天早上,第一份真正的执行清单,会不会按时放到桌面上?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日新说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