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女老板筹备国庆活动,设计师称没听过93大阅兵,网友怒问是不是间谍

前言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你敢相信有人对“93大阅兵”一无所知,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

这桩离谱至极的事件,就发生在南京,一位女老板满怀热情地筹备国庆活动,却被合作设计师一句冷冰冰的“没听说过”彻底激怒,当两人的聊天记录曝光之后,网友怒评:“是中国人吗?怕不是个间谍吧!”

他是在装傻还是真的不知道?

一场沟通的离奇开端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似乎没有什么能成为秘密,动动手指就能知晓天下事,然而,有时候最离谱的故事,恰恰发生在信息最不该闭塞的地方。

这事儿就发生在南京,一个本该充满敬意的合作项目,却因为一句“没听说过”炸开了锅。

故事得从9月1号说起,那几天,全国上下的目光都聚焦在一件大事上——“93大阅兵”,一位在南京经营公司的女企业家,也想着为这件事尽一份心。

她的想法很简单,公司里不是有现成的大屏幕和空调嘛,不如办个活动,免费开放给员工和周围的人,大家一起看阅兵直播,多有意义。

想法有了,就得落地,她把一份名叫《9月3号大阅兵》的策划文件,发给了长期合作的一家设计公司。

双方合作一直挺愉快,合同白纸黑字,彼此都很熟悉,这次的活动策划也不复杂,无非就是做几张海报,搞搞现场布置,再加点80周年的主题装饰,一切都清晰明了。

文件发过去,对接的设计师很快就有了回应,可他的问题,却让这位女老板当场愣住。

设计师在聊天框里敲出几个字,大意是问这个“大阅兵”到底是个啥活动,是不是公司内部要搞的“誓师大会”?

老板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誓师大会?

她一时间都不知道怎么回复,要知道,那段时间,无论是在南京的街头巷尾,还是在网上冲浪,关于“93大阅兵”的宣传铺天盖地。

她觉得,这三个字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一个生活在中国的成年人,怎么会不知道呢?

她推测,这位设计师压根就没打开她发过去的那个文件,哪怕是草草看一眼标题呢。

尽管心里已经有点不舒服,但她起初还是耐着性子,想着或许可以换个说法,帮设计师把文案改得更通俗易懂一点,好让他理解。

可接下来设计师的反应,彻底点燃了她的怒火,对方非但没有去查一下资料,反而理直气壮地坚持说:“我不知道到底是什么。”

无知不可怕可怕的是态度

这句“不知道”彻底打破了沟通的僵局,也打破了客户的耐心,老板直接反问:“中国人还有不知道大阅兵的吗?”在她看来,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业务沟通问题了。

她实在想不通,这位设计师的年龄和教育背景,怎么会连这种基本常识都没有。

更让人生气的是设计师的态度,他不仅没为自己的无知或者没看文件这事儿道个歉,反而语气冰冷,甚至补了一句,自己从不关心国家大事。

那种感觉,就好像他没听说过是一件再正常不过、天经地义的事情,毫无愧疚感。

这种理直气壮的冷漠,在客户看来,简直就是一种挑衅,这已经超出了敬业精神的范畴,更像是一种戏谑。

客户的怒火彻底被点燃,她觉得受到了极大的冒犯,当即明确表示,这个项目,她拒绝再和这位设计师合作下去。

事情闹到这一步,设计公司那边也坐不住了,为了平息客户的怒火,他们赶紧采取行动,火速换了另一位同事来接手这个项目。

客户也撂下狠话,警告原先那位设计师,如果他再敢争辩,自己就要去举报他。

迟来的道歉与无奈的妥协

新换来的同事试图打圆场,解释说他那位同事可能是因为长时间埋头工作,不看手机也不看新闻,所以才不知道,但这种解释在客户听来,显得苍白又无力。

她强调,作为乙方,连客户发来的文件都不打开看一眼,这本身就是严重的失职。

这件事很快在网上曝光,网友们几乎一边倒地谴责那位设计师,大家纷纷猜测,他要么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挑衅客户。

要么就是职业素养实在太差,连最基本的工作要求都做不到,很多网友都支持客户终止合作,觉得跟这样的人共事,以后指不定还会出什么幺蛾子。

在舆论压力下,第二天,也就是9月4日,那位设计师终于在工作群里公开发了道歉信。

客户看到后,也表示愿意给他一个机会,毕竟事情已经发生,人总会犯错,设计公司也顺势将这位设计师调离了这个项目组。

然而,现实情况却有些尴尬,因为“93大阅兵”马上就要到了,时间非常紧迫,项目的大部分工作还得由这位“闯了祸”的原设计师来收尾。

这成了一种基于现实的无奈妥协,为了避免再生枝节,客户干脆把后续的沟通工作全部交给了自己的下属,眼不见心不烦。

结语

虽然项目最终还是在磕磕绊绊中进行着,但信任的裂痕已经产生,这位女企业家明确表示,等到合作合同到期后,她会慎重考虑是否再与这家公司续约。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设计师可能真的只是一个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普通人,对周遭的一切都变得冷漠麻木了。

但无论原因如何,一个普遍的共识是,作为一名设计师,了解时事热点、理解客户的文化背景,本就是职业素养的一部分。

这次风波提醒了所有人,专业能力固然重要,但它永远不能脱离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在商业合作中,那种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基本认知上的信任,远比一纸合同要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