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抗美援朝,咱脑子里立马蹦出几个数:出兵297万,军费花了100个亿,伤亡36万多。这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咱父辈祖辈拿命、拿血、拿家底换来的。为了保家卫国,为了把战火挡在国门之外,咱中国当年真是勒紧了裤腰带,跟世界头号强国硬碰硬干了一仗,打出了几十年的和平。
咱帮朝鲜付出了这么多,那朝鲜给了咱啥?这笔‘买卖’,咱是不是亏了?
这笔账,它压根就不是一本简单的“生意经”。咱把时间线往前拉,拉到那场惨烈的战争之前,你会发现,中朝之间的情谊,远不是“谁帮谁更多”的数学题,而是一部用鲜血和生命写成的、相互扶持的史诗。
故事得从“九一八”说起。1931年,小鬼子的铁蹄踏碎了东北的安宁。那时候的朝鲜半岛,早被日本殖民了二十多年,国仇家恨,那是一样一样的。无数不愿做亡国奴的朝鲜汉子,拖家带口,或者孤身一人,跨过鸭绿江,来到中国的白山黑水之间。
他们为啥来?为的是找个地儿,跟日本人接着干。就这么着,他们和咱们的抗日队伍走到了一起,尤其是在东北抗日联军里,中朝两国的好汉们真正成了一家人。
提起抗联,就绕不开杨靖宇将军。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最后牺牲时, 胃里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在杨靖宇将军身边,跟他并肩战斗到最后一刻的,有大批的朝鲜同志。据不完全统计,在东北抗联的鼎盛时期,朝鲜族战士的比例甚至高达三分之一。
他们不光是战士,还是最好的情报员、翻译官。因为懂日语、懂朝鲜语,他们能轻易渗透到日伪军内部,搞情报、搞破坏。在吉林的深山老林里,零下三四十度的冬天,中朝战士穿着单薄的衣服,睡在一个草窝里,策划着如何拔掉鬼子的炮楼,如何炸掉敌人的铁路。
这种交情,是拿命换的。 杨靖宇牺牲前,掩护他突围的就有朝鲜战士。日军的档案里都写得明明白白:“抗联中的朝籍分子异常顽固”。啥叫顽固?就是宁可咬舌自尽,也绝不吐露半点秘密。
所以,毛主席后来说过一句话,分量很重:“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朝鲜同志用鲜血浇灌的土壤。”这话不是客气,是事实。在咱们最难的时候,人家跟咱们一起扛枪、一起流血,这不叫支援,叫啥?
抗战胜利了,但喘息的时间太短,解放战争的炮火又在东北点燃。当时林彪率领的东北民主联军,面对的是全套美式装备的国民党精锐,压力山大。最困难的时候,部队被压在南满的临江、长白山一带,天寒地冻,缺衣少食,弹药告急。
这时候,谁拉了咱一把?是隔壁的朝鲜。
那会儿的朝鲜,自己也是百废待兴,但金日成二话没说,下令开放国境,把朝鲜变成了咱们东北我军最可靠的战略后方。
1946年,我军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打得最艰苦的时候,弹药几乎见底。金日成直接下令,把存放在朝鲜北部的日军遗留军火库打开,将超过十万支步枪和海量子弹,连夜送过鸭绿江。 这批军火,对于当时几乎是“小米加步枪”的民主联军来说,简直是救命的甘霖。
国民党军队一度封锁了辽东半岛到山东的海上通道,从苏联运来的援助物资进不了东北。怎么办?我军和朝鲜方面紧急开辟了一条“朝鲜走廊”。物资从大连港卸下,装上火车,借道朝鲜的铁路网,绕过国民党的封锁线,再从图们江口岸运回东北。这条秘密运输线,在整个东北解放战争期间,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大量战略物资,包括药品、布匹、粮食和军火。
当南满根据地被敌人重兵围困时,咱们的大量后方机关、家属、伤病员,足足有数万人,都是通过朝鲜境内安全转移的。朝鲜不仅开放了所有口岸,还动员了大量民众和铁路工人,日夜抢修被美军飞机炸毁的铁路,保障我方人员和物资的通行。就连我们的高级将领,比如后来的海军司令张爱萍,身负重伤后也是通过朝鲜的专列秘密送到苏联去治疗的。
更直接的是,有超过十二万的朝鲜族官兵,整建制地编入了东北野战军(后来的四野)。 他们参加了解放长春、沈阳等一系列重大战役。甚至在解放战争后期,横渡长江,一路打到海南岛。解放海南岛战役中,作为主力的156师,其中就有大量的朝鲜族战士。这些人,都是百战余生的精锐老兵。
有了前面这些铺垫,咱们再回头看1950年那个秋天,中央决定出兵抗美援朝的决策,是不是就更好理解了?
“唇亡齿寒”,地缘战略的考量,固然是根本原因。美国人的战机都飞到咱东北上空轰炸了,家门口着火,不能不管。但除了理性的战略分析,决策层心中,难道没有一点情感的因素吗?
当然有!
彭老总在战前会议上拍着桌子说:“当年我们在东北,有上顿没下顿的时候,是朝鲜同志送来了救命粮。现在人家家里着火,危在旦夕,我们怎么能坐视不理?”
这种情感,不是空穴来风,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甚至在志愿军入朝之前,朝鲜还在支援咱们的建设。1950年初,新中国要恢复鞍山钢铁厂的生产,急缺技术人才,朝鲜二话不说,派了20多名冶金专家过来帮忙,让鞍钢的产量迅速提升。
所以,当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朝鲜政府向我们发出求援请求时,我们的出兵,既是保家卫国,也是在回报一份早已结下的深情厚谊。
战争期间,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支援更是感人至深。在上甘岭那种“一个苹果传着吃”的极端困苦环境下,是无数的朝鲜“阿妈妮”,头顶着美军的炮火,背着水、背着弹药,一步一步爬上阵地。我们的伤员下来,朝鲜的老百姓会把自己的家腾出来当病房,把仅有的口粮拿出来给伤员吃。为了救治志愿军伤员,成千上万的朝鲜妇女排队献血。
这种军民鱼水情,这种血肉相连的场面,在朝鲜战场上比比皆是。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支援”,是真正把对方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咱们再回到开头那个问题:朝鲜给过中国哪些支援?
从抗日战争的并肩作战,到解放战争的后方基地,再到抗美援朝时的全民支前,以及和平建设时期的相互扶持。这份“支援”清单,沉甸甸的。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富强的国家,国际关系在我们看来,更多是利益的博弈,是数据的计算。但中朝关系,确实有它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来源于那段共同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历史。
它不是一笔能用金钱衡量的生意。它是一本“情分账”。你帮我一次,我记在心里;我有难了,你拉我一把。这种朴素的、甚至有点“江湖气”的交往方式,在今天这个高度功利化的世界里,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却异常珍贵。
参考文献:
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
徐焰,《第一次较量: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回顾与反思》,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