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丹东口岸的窗,对岸朝鲜新义州的灯火稀疏闪烁。 每天,15万千瓦时的朝鲜电流从这里涌入中国电网——足够点亮平壤全城三小时。
2022年,中国以8.4万亿千瓦时的发电量稳居世界第一,却从朝鲜进口了5.17亿度电,相当于辽宁全省用电量的0.2%。 这看似矛盾的买卖,藏着中朝两国跨越70年的精算逻辑。
鸭绿江最窄处仅几十米,丹东与新义州隔江相望。 中朝边境的四座水电站——水丰、云峰、太平湾、渭源,像铆钉般钉在江面上。
朝鲜管理水丰和渭源电站,中国运营云峰和太平湾,发电量各取50%。 2023年朝鲜分得约50亿度电,但本国仅能消耗45亿度,多出的5亿度成了烫手山芋。
东北电网嗅到了机会。 从内蒙古风电送电到沈阳,800公里线路损耗8%;而朝鲜电站到丹东仅几十公里,损耗压到2%。 2022年寒冬,辽宁火电厂因煤价高涨减产12%,风电又遇枯风期,缺口瞬间放大。 朝鲜水电15分钟接入电网,当晚保住5万户供暖。
长春电网调度中心的大屏上,朝鲜电流标着绿色数字:0.29元/度。 这比东北火电均价低15%,更比居民电价便宜四成。 低价源于三重减法:
零附加成本:朝鲜电不含环境税、交叉补贴,到岸价就是净价;而国内电价的23%是政策性附加。
老旧设备红利:水丰电站闸门带着1937年的铜锈,朝鲜用苏联继电保护装置,运维成本几乎忽略不计。
外汇饥渴:联合国制裁下,电力成朝鲜极少数合法外汇来源。 1.57亿年收入占其外汇储备1.8%,可换20万吨中国面粉。
深夜卫星图显示,朝鲜边境电站向中国输电时,内陆城市一片漆黑。 平壤居民日均供电仅4小时,农村医院靠柴油发电机做手术。 割裂源于电网“双轨制”:边境电站用中国标准50Hz频率,内陆电网却锁死苏联60Hz标准。
电流像不同血型无法融合。 朝鲜曾进口20万吨中国光伏板,但因缺乏逆变器,最终沦为机关大院装饰品。 中方提议升级鸭绿江输电设施,朝方以“保护主权”拒绝使用中国控制设备,项目搁浅。
2023年某中企向朝方提供变压器,被美国列入SDN清单。 智能电网改造流产,跨境输电效率比中越联网低40%。 但买卖仍在继续——这里藏着心照不宣的交易。
朝鲜卖电换取“合规外汇”,中国则在边境管控、难民遣返等问题获得默契配合。 2017年半岛危机时,朝鲜对华电力出口骤降70%,印证了电流作为地缘晴雨表的敏感。 鸭绿江铁塔下,两国工程师每月联合检修设备。 云峰电站的零件直供朝方,故障率三年降40%。
丹东某纺织厂车间,朝鲜电力驱动着缝纫机流水线。 厂长算过账:用朝鲜电每月省6万元电费,够多发10个工人工资。 而在鸭绿江对岸,新义州居民看着输电线伸向中国,自家每天却只有18点到22点供电计划。
朝鲜工厂电价是民用的50倍。 一台电视机月电费抵普通人半月工资,民众被迫回归煤油灯时代。 讽刺的是,平壤万寿台领袖铜像的夜间照明系统,正由出口电力赚取的外汇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