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预备役整装待发,阿萨德堂兄突然现身?朱拉尼撤回国防军认怂

一份所谓的“和平协议”,核心条款却写得像最后通牒:要求一个主权政府,在48小时内,从自己的领土上滚蛋。

这事就发生在叙利亚,主角是以色列和刚上台没几天的沙拉新政府,而那个拉偏架的“裁判”,是美国,这哪是什么和平突破,这分明就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叙利亚新政权的脸上,也打醒了所有还在做着“主权统一”大梦的人。

事件的起因很简单,新上任的沙拉当局想干点正事,派兵南下,准备把游离在外的苏韦达省收归中央。这地方是德鲁兹人的聚居区,有点像个半独立王国。

沙拉的算盘打得噼啪响,想着新官上任三把火,先把国家版图给凑齐了。可他忘了,他家隔壁住着谁。以色列压根就没打算跟他讲道理,直接用空袭给出了答案。

理由冠冕堂皇——“保护德鲁兹人”。但谁都明白,以色列真正在意的,是自家门口不能出现一个不受控制的邻居。

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快、准、狠。进入苏韦达的叙利亚车队,成了活靶子。连首都大马士革的总参谋部附近,也收到了以色列空军送来的“大礼包”。这套组合拳打下来,意思再明白不过:你沙拉说了不算,我内塔尼亚胡说了才算。

等打得差不多了,美国特使就该登场了。他带来了“和平”,也带来了那份48小时撤军协议。结果就是,叙利亚新政府灰溜溜地撤兵,苏韦达省成了德鲁兹武装的地盘,而这些武装的背后,站着的是以色列。

为了表示忠心,德鲁兹人甚至在城里升起了以色列国旗。这出戏,把后内战时代叙利亚的生存法则,演得淋漓尽致:你的死活,不取决于你的理想,只取决于你抱上了谁的大腿。

沙拉当局这次行动的失败,堪称一次教科书级别的教训,完美展示了什么叫“降维打击”。他们最初的想法,符合任何一个正常国家的逻辑:我的地盘我做主,必须实现国家统一。在他们看来,对付一个地方少数族裔的武装,中央军应该是手到擒来。

问题是,他们面对的根本不是一个地方武装,而是这个武装背后的地区小霸王。以色列的反应速度和打击力度,完全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外科手术式”打击。

空袭车队,是直接掐断你的进攻路线。轰炸首都周边,是告诉你别有任何侥幸心理,我的打击范围能覆盖你的权力心脏。

这场冲突从一开始就不对等。叙利亚新政府的那些家底,在经历十年内战后本就残破不堪,面对以色列空军,基本上就是单方面挨打。新政府连有效的防空反击都组织不起来,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部队在自家国土上被定点清除。

美国的“斡旋”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收尾工作。巴拉克特使带来的协议,与其说是调停,不如说是来宣读胜利者的条件的。那份“48小时内必须完全撤出”的条款,剥夺了叙利亚新政府在苏韦达问题上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这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政治上的彻底溃败。它向叙利亚所有派别传递了一个冰冷的信息:别看新政府现在坐在大马士革,但它的权威连首都郊区都出不去。

只要以色列不点头,叙利亚的南部就永远姓不了“叙”。苏韦达的这一幕,等于公开宣告了沙拉当局统一全国的努力,刚一出门就撞得头破血流。

叙利亚就像一个大型社会实验场,用最残酷的方式验证着一个真理:出身不重要,跟对老大才重要。德鲁兹人和阿拉维派的命运,就是这出剧目里最鲜明的对比。

先看德鲁兹人,简直是“逆袭”剧本的主角。他们不仅成功挡住了新政府的军队,还借着以色列的东风,把自己的地盘变成了事实上的“国中之国”。

升起以色列国旗这个举动,虽然刺眼,但却无比现实——这是向新“金主”纳上投名状,从此就有了靠山,以色列为什么这么卖力?

当然不是纯粹的国际主义精神。苏韦达省紧挨着以色列实际控制的戈兰高地,在这里扶植一个亲以的代理人,就等于在自家门口建立了一个完美的战略缓冲区。

德鲁兹人的生存焦虑,和以色列的安全焦虑,一拍即合。以色列出枪出钱,德鲁兹人出人出地,这笔交易对双方都划算。

再看阿拉维派,那剧本就悲惨多了。作为前总统阿萨德的同族,他们在新政权上台后,日子自然不好过。今年3月份,他们也曾在家乡拉塔基亚等地奋起反抗,试图保住自己最后的生存空间。同样是少数派,同样是反抗新政府,结果却天差地别。

阿拉维派的抵抗,很快就被镇压了下去,没掀起半点波澜。为什么?因为他们身后没人了。曾经的保护伞俄罗斯,在阿萨德倒台后,战略重心早已转移,哪还顾得上这些前朝的“遗老遗少”。伊朗自顾不暇,更不可能为他们火中取栗。

一个有“爹”撑腰,不仅活了下来,还活得更滋润了。一个成了“孤儿”,只能在残酷的现实中自生自灭。德鲁兹和阿拉维派的两种命运,赤裸裸地揭示了叙利亚当下的唯一生存法则:有没有强大的外部势力为你买单,决定了你的一切。

就在南部打得火热的时候,一个快被遗忘的名字又跳了出来——阿萨德的堂兄,曾经富可敌国的拉米·马克卢夫。

他通过媒体放话,说自己已经整合了旧部,组建了一支号称30万人的大军,其中还包括前“老虎师”指挥官哈桑这样的悍将,随时准备杀回来。

这消息听起来挺吓人,30万军队,加上百万民众支持,这要是真的,沙拉和朱拉尼的位子怕是坐不稳了。但稍微动动脑子就知道,这基本属于痴人说梦。在今天的叙利亚,军队早就不是一个光靠数人头就能算数的东西了。

打仗打的是什么?是后勤,是金钱,是源源不断的武器弹药和国际支持。马克卢夫他们现在有什么?钱,早就被新政府和各路势力瓜分得差不多了。

外部支持,俄罗斯和伊朗已经抛弃了阿萨德这面旧旗帜,更不可能回头去支持一个前朝的亲戚,没有钱,没有外援,那所谓的“30万大军”就是个空壳子。

或许他真能拉起几千上万心怀不满的旧部,但这些人拿什么吃饭?用什么武器?恐怕连统一的军装都凑不齐。这更像是一场面向残余支持者的“精神喊话”,一场虚张声势的公关活动,而不是一次真正的军事动员。

一个最简单的逻辑:如果真有这实力,何必等到现在才出来放话?在新政府立足未稳、最脆弱的时候,他们在哪?

这恰恰证明,没有了外部输血,任何看似庞大的内部力量,都不过是纸老虎。马克卢夫的“大军”,顶多也就是在社交媒体上听个响罢了。

那份在苏韦达签下的“停火协议”,像一份产权转让书,清晰地标明了叙利亚南部这块土地的新主人。它用不加掩饰的丛林法则告诉世界,在这片土地上,决定生存权的不是血统、不是历史、更不是叙利亚人民的意愿,而是你背后站着的那个“他”是谁。

苏韦达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整个叙利亚,正在被切割成一个巨大的地缘政治拼图。以色列在南边圈定了自己的“安全区”,土耳其在北边经营着自己的“缓冲区”,俄罗斯保留着关键的军事基地,美国则在东部油田区扶植着库尔德人。

大马士革的那个政府,更像是一个管家,负责管理这个破碎“庄园”里还未被各大佬瓜分的部分。但庄园的真正主人,是那些在棋盘外落子的玩家。他们在这里测试新的武器,演练代理人战争,实现各自的战略企图。

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普通人来说,国家的概念已经变得模糊而遥远。他们不知道明天升起的会是哪一面旗帜,不知道今天的朋友明天会不会变成敌人。

所谓的和平,不过是两场战争之间的短暂喘息。一个统一、独立、真正属于叙利亚人自己的国家,在可见的未来,依旧是个奢侈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