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的社保窗口后面排着人,刘姨拿着回执笑嘻嘻的说“老了看病不愁了,交吧交吧。”我跟你说,那画面很常见,真心的,别被一句“终身报销”给忽悠了。窗口工作人员讲得利落,语气里有专业术语统筹账户、个人账户、缴费基数。回家一问邻居,立刻慌了神,什么意思?好像掏了个大烟花,燃了就看不到剩下的钱了。
先把两件事分清楚养老和医保不是一回事。养老只要缴满15年就领养老金,可职工医保要求高得多,很多地方是男30年女25年,也有地区是男25年女20年。政策差异要查当地医保局或拨12393问清楚,别凭感觉瞎干。要是不够年限,有两条路补缴差额后享职工医保终身待遇,或者成城乡居民医保,后者缴费低但报销比例和待遇都偏低。别说我没提醒,真假的?你得把账掰开了算。
不少人后悔,主要踩了三个坑。第一个坑是没算明白补缴成本和待遇回报。补缴按社平工资的某个比例算,按年算下来很快上万,统筹部分多是“一次性进统筹”,不一定进个人账户,换句话说,钱花了不一定能马上看到回报。第二个坑是没问清补缴方式,很多地方支持按月补缴,按月交压力小,按年算的话就不一样了;一次性缴清适手里有钱又想速享待遇的人。第三个坑是没把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性价比好好比一比,居民医保每年几百块,覆盖基础医疗加大病保障,对身体好的老年人可能更算。试问,这一刀切真的算吗?
给大家一个实操清单,省得像刘姨那样回头看账后懊悔。第一步,查清本地退休医保年限和补缴规则;第二步,问清缴费基数、缴费比例和是否有按月补缴选项以及钱进哪种账户;第三步,在国家医保服务平台查自己近几年的医疗消费记录,估算未来可能的医疗支出。别光听窗口一句“终身”,把“投入—回报—风险”三项都算清楚,才是聪明的买卖。医保是保风险的活计,不适,得跟自己的身体状况和钱包好好谈谈,别糊里糊涂就掏钱,掏完才知道坑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