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终于醒悟:中国公司只需两分钟就能击垮他们所谓的制造业,所谓印度制造,在现实面前不过是个笑话

你见过一个大国领导人去工厂考察,结果被厂长一句一句怼到脸色铁青的吗?

最近阿三家的拉胡尔·甘地去了亚洲视觉科技电视工厂,本来是想拍拍胸脯展示国货实力。

谁知道他随口一问:屏幕哪来的,厂长答:中国,他又问:灯珠呢,厂长答:中国,最后急了,主机里的控制模块呢,依旧来自中国,连注塑机都是中国造的,本地买还要贵两成,现场气氛瞬间凝固,他脸上挂不住,只得干笑着。

视频上传之后,立刻就登上了热搜,其标题“印度制造有八成是依赖中国的”颇为令人扎心。

网友的评论更毒辣:说白了就是MadeinChinainIndia。

有人以玩笑的口吻称:所谓印度制造,实则是中国零件在印度进行组装,之后再贴上外壳,也有人看穿了,这就是拉霍尔借题发挥,趁机抨击莫迪当年的印度制造计划。

但问题来了,他们执管四十年,电子产业同样一地鸡毛。

这件事颇为有些讽刺的意味:拉胡尔借此机会加以发挥,这的确是真实的情况; 不过在其背后那令人尴尬的现实,也清清楚楚地展现了出来。

逆差从2017年的517亿飙升至2024年的850亿,反中的口号喊得很响亮,可是离不开中国的现实却日渐突显, 有人讥讽,印度并非制造强国,而是调侃强国,其唇舌比流水线还麻利。

若往前翻阅,就会发现,此路早已有坑存在,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尼赫鲁想要发展重工业, 到了1962年,和咱们打了一仗,这场战事花了老多钱,结果就搞得他发展重工业的计划没法再接着弄下去。

紧接着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由于没钱再去兴办大型工厂,于是只能逐步转向私有化。

到了1991年,金融危机爆发,彻底放开之后,软件和外包迅速崛起,而制造业却反而成了被舍弃的对象。

那时候中国抓住时机,承接产业转移,为成为世界工厂,奠定了基础; 可印度就一门心思去做写代码的事儿,将钢铁以及流水线发展的良好机会给错过了。

2014年莫迪上台,喊出“印度制造”这一口号,他希望在2022年能够让制造业占GDP的四分之一, 与此同时也能顺便创造一亿个就业岗位。

现实呢?2024年制造业占比只有百分之十四,就业目标更是远远没影。

八年口号喊完,工厂里还是八成零件靠中国, 就像一个跑者,起跑时信心满满,结果跑到终点之后,才发觉鞋子是借来的,而赛道也是由别人铺设的。

有人声称莫要轻视印度软件业,塔塔、印孚瑟斯这类企业在全球相当有名气, 可问题是,外包能够养活多少人?又能够替代多少流水线?

只靠写代码,想要填补几亿人的就业缺口,纯粹是白费力气的事儿,制造业出现空心化,可不是靠着几句口号就能得到改变的。

拉胡尔在工厂里被呛得满脸通红,这难道不就是整个印度工业的一个缩影吗?

再看看现实:工厂里的机器,它是由中国所制造的,而本地的机器价格却高出了二成之多; 那些配件,绝大部分都得依赖进口;外汇方面的逆差,正逐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结果就是,喊得越响,底子越虚, 网友一句话说得好,印度制造其实就是中国制造的二次加工。

你不服也得认,因为冷冰冰的数据不会撒谎, 从尼赫鲁的重工业梦,到莫迪的制造业梦,再到拉霍尔的即兴表演,六十年过去,梦还是梦。

讽刺的是,那嘴上最为激烈地呼喊着反对中国的国家, 却将工厂的关键命脉稳稳地交付在了中国人的手中。

有人问这是不是一种宿命?不这是一种自我放弃。

最后我想说,如果印度继续在口号和政治作秀上打转,而不去正视教育、基建和产业链配套的系统短板, 那未来十年看到的场景,恐怕还是一样。

领导人走进工厂,问一圈零件来源,回答依旧两个字: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