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火满月后:那个因一条差评走红的5元自助餐店“退热”,老板却

济南的七月能把人烤出油来。下午三点多钟,城中村的小巷子里连狗都懒得叫唤,小孟却踩着滚烫的水泥地往自家小店赶。他那间不到十平方的5元自助快餐店,这会儿还锁着门,门口连个鬼影子都没有——可谁能想到,就这么个不起眼的小店,上个月愣是被一条差评给整成了网红。

灶台上的火苗蹿得老高,小孟抄起铁锅开始翻炒茄子。汗珠子顺着他的下巴颏往下滴,后背上早就洇出一大片汗渍。"得嘞,今儿个又是个桑拿天。"他抹了把脸,瞥见墙角堆着的几颗西红柿,突然想起上个月那场莫名其妙的走红。那会儿店里挤得跟春运火车站似的,现在倒好,总算能喘口气了。

从杭州专程赶来的拍客正举着手机拍他炒菜,镜头都快怼到锅里头了。小孟也不恼,该翻勺翻勺,该颠锅颠锅。"老铁们看好了啊,咱这茄子可是实打实的农家货。"他冲着镜头咧嘴一笑,锅铲在铁锅上敲出当当响。直播间里立马飘过一串弹幕:"孟哥实在人!""这颠勺手法专业啊!"

外间选菜区摆着八个不锈钢盆,清一色的素菜。西红柿炒蛋金黄油亮,茄子泛着酱色的光,菜花上还沾着水珠子。小孟把最后一道醋溜白菜盛进盆里,撩起围裙擦了擦手。四点五十分,他搬出折叠桌往门口一支,这场五块钱管饱的盛宴就算开场了。

"孟老板,今儿个有肉末没?"穿工装裤的中年男人扒着门框问。小孟摇摇头:"老哥对不住,咱这儿规矩您懂的。"那人也不恼,掏出五块钱纸币往纸箱里一扔,抄起盘子就盛了冒尖的米饭。这场景要是搁在上个月,后头起码得排二十号人。那会儿有扛着长枪短炮的主播,有拎着保温桶来"考察"的同行,还有举着自拍杆的姑娘们,挤得巷子里的电动车都过不去。

直播间的观众问他为啥不涨价,小孟把手机支架往槐树杈上一挂:"您这话说的,农民工兄弟吃得起山珍海味?"树荫底下蹲着三个穿反光背心的外卖员,正把菜汤往米饭里拌。其中有个戴眼镜的小哥抬起头:"孟哥,俺们站长说你这儿是良心买卖。"小孟从冰柜里拎出几瓶矿泉水递过去:"大热天的,哥几个别噎着。"

后厨的排风扇嗡嗡响着,吹出来的风都是热的。小孟算过账,这买卖要是把自个儿的人工费也算进去,那真是裤衩都得赔掉。可看着那个总来吃饭的环卫工大妈,他又觉得这五块钱里装着比钱更金贵的东西。有回大妈塞给他一兜子自家腌的咸菜,他转手就分给了常来的几个建筑工人。

太阳西斜的时候,巷子口来了辆保时捷。穿polo衫的男人举着手机在店门口转悠半天,最后要了份米饭配炒青菜。"兄弟,你这商业模式不行啊。"那人边拍视频边摇头。小孟正给炒锅补油,头都没抬:"您要觉得不行,隔壁有家米其林。"直播间里顿时笑炸了锅,弹幕刷得比炒锅里的火苗还旺。

天色擦黑,最后一份菜见了底。小孟把剩下的半盆西红柿炒蛋倒进塑料袋,系好挂在门把手上——这是给巷子口流浪猫留的宵夜。收摊时他瞅了眼手机,后台又有十几条带货合作私信。"净整这些虚头巴脑的。"他划拉着屏幕直咂嘴,"真要带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