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在八王议政逼宫时,老三胤祉哪去了?为何不见他露面?

在历史巨作《雍正王朝》里,八阿哥胤禩策划的八王议政逼宫一幕,堪称剧情的巅峰之作。他趁雍正推行的新政不得人心之际,秘密联系关外的旗主王爷,意图恢复清朝的祖制八王议政,以此架空雍正的权力。

胤禩的势力范围颇为广泛,其中雍正之子弘时、九门提督隆科多,以及关外的四位铁帽子旗主王爷均在其列。此外,还有胤禩本人、老九胤禟、老十胤誐,以及众多反对雍正推行新政的朝臣。这一党羽阵容无疑给雍正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若你细细观察这出戏剧,便会发现先前在朝堂上积极支持雍正帝的三阿哥胤祉并未露面,他在这出戏中宛如空气般悄无声息地消失了。那么,胤祉究竟去了何处?他对于胤禩策划的八王议政逼宫之举持何种立场呢?

雍正打压清流派文臣时胤祉就已经被收拾了

其实胤祉早在雍正推行新政之初就已经被雍正打压了,当初在在“科甲朋党”事件中,清流派文臣表面上要求雍正皇帝免去河南巡抚田文镜的职务,但实际上他们是在反对雍正推行的新政——“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然而,雍正皇帝决心消除积弊,因此他对这一新政给予了大力支持,自然不会因为这几位清流文臣的请求而撤销田文镜的职务。

清流文臣们历经艰辛,凭借刻苦攻读,成功通过了科举考试。他们对于诸如田文镜这样的捐生出身之人,以及李卫这样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持有极大的轻视态度。然而,雍正帝却对田文镜和李卫这样忠诚能干的大臣情有独钟。清流文臣们对田文镜和李卫的反对,实则是在间接地反对雍正帝。

在清流文臣群体中,表面上的领导人物是直隶总督李绂,然而,真正的领袖却是老三胤祉。胤祉素来自诩文人,对书籍情有独钟,温文尔雅,早在康熙年间便聚集了一批文人共同创作著作。李绂一直效忠于胤祉,因此,清流文臣的实际领导者非胤祉莫属。

在抵制田文镜的活动中,这批清正的文官团结一心,共同对抗田文镜,其声势之大甚至让雍正感到出乎意料。正是在这个时刻,雍正意识到了有必要对这些清流文臣进行整顿,并对胤祉进行警示。于是,雍正特意策划了一场杀鸡儆猴的举动,旨在震慑胤祉以及那些清流文臣。

在《雍正王朝》这部剧中,后半部分对年羹尧和田文镜的抵制,与八王议政有着紧密的关联。在这些抵制年羹尧和田文镜的事件中,胤禩一直在幕后煽风点火,袖手旁观,其目的在于让雍正不断树敌,待雍正失去人心之际,他便会趁机发动八王议政,对雍正实施致命打击。

起初,雍正被迫下令处决年羹尧,那时众多清流派文臣纷纷联名上书,恳请雍正将年羹尧正法。固然,年羹尧自身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雍正原本并不愿将他置于死地。然而,若不将他处决,便会失去民心,最终雍正不得不无奈派遣李卫执行赐死年羹尧的任务。

年羹尧离世后,清流文臣纷纷对田文镜提出异议,雍正帝遂命田文镜在河南地区实施政策。士绅豪族普遍对“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规定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他们历经艰辛,苦读诗书,目的就是为了避免服役和缴税。然而,田文镜却要求他们与平民百姓一样承担这些义务,这样一来,他们读书求取功名的初衷似乎变得毫无价值。

田文镜虽以清廉著称,却性格严苛,且非科举出身,自视甚高,对读书人颇有微词。面对河南士绅豪族对新政的激烈反对,他采取了激进的措施予以打压,不仅侮辱了那些闹事的文人,还免去了不遵新政策的官员职务,甚至放出威胁之言。:只要田文镜我仍在河南之地,士绅们便需履行职责,每日缴纳粮食!即便田文镜离世,河南各地仍需继续承担义务,缴纳赋税!此乃皇上的命令使然!

田文镜此举过于激进,激起了河南士绅豪族的强烈不满,终致河南考生纷纷罢考,事件传得沸沸扬扬。于是,清流文臣们联名上折,恳请雍正皇帝罢免田文镜,以平息众怒。

因此,李绂在调任直隶总督途中经过河南,特地拜访了田文镜。他满怀信心地以为田文镜会卖他个人情,却没想到田文镜犹如茅坑中的石头,又臭又硬,连半点面子都不给。不仅不给面子,田文镜还当众与他争执了一番。这让李绂十分气愤,于是抵达京城后,便在雍正面前对田文镜进行了弹劾。

李绂在弹劾田文镜之后,雍正并未作出任何回应。紧接着,李绂又转向胤祉,对他进行控诉。然而,胤祉却劝他不必过多干涉此事。尽管如此,李绂仍坚持要为天下读书人争取公道,并且当面赞扬了胤祉,称他为读书人的典范。这番话使得胤祉也颇感得意。胤祉暗中给予李绂弹劾田文镜的全力支持,在胤祉的助力下,清流文臣们愈发无所畏惧,他们纷纷上奏,弹劾田文镜的奏折如同雪花般飞至雍正帝面前。

雍正览过这些奏折后,怒火中烧,他洞悉这些清流文臣表面上是在指责田文镜,实则是在向他发难。于是在盛怒之下,他将联名上奏的折子撕得粉碎。此刻,太监总管李德全急忙提醒他:“咱们大清朝的皇上不能撕臣下的折子,这是祖训”,雍正聆听完李德全的言辞后,情绪逐渐趋于平缓,待心绪平复,他凝视着那些被撕毁的奏折,猛然间似乎有所领悟。

雍正步至书柜旁,从中取出一盒装满奏折的匣子,随后揭开盒盖,仔细翻阅其中的奏折,并与方才收到的弹劾田文镜的奏章进行对照,只见匣中之卷轴上书“请诛年羹尧以慰天下众望”,旁侧又有“请免田文镜以慰天下众望”之语,两篇奏章字体一致,署名者包括李绂、谢济世、陆生楠等,虽名同而排列顺序略有差异,雍正帝顿时心领神会,怒斥道:“结党营私……结党营私!”

雍正由此坚定了整治这伙人的决心,然而,老十三胤祥却劝他暂且忍耐。雍正怒斥道:“无论何人,若敢妨碍新法的实施,朕决不妥协,绝不宽容。即便招致所有文士的愤怒,朕亦毫不在意!”

尽管雍正帝怒火中烧,最终却还是将那被撕毁的奏章重新粘贴妥当,退还了回去。然而,李绂等人并未就此罢休,他们变换了策略,继续上奏,这次他们不再集体联名,而是各自提交了一份弹劾田文镜的奏折,并且对上书房施加压力,力图促成田文镜的免职。

胤禩内心喜悦无比,他私下与隆科多联手煽风点火,意图让雍正彻底激怒读书人,以期使其失去广泛的支持。

雍正自有他的策略,他派遣了儿子弘历及刘墨林赴河南进行详尽的调查,二者回京后所反馈的信息显示,新政策确实对民众生活大有裨益。由此可见,雍正意识到新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并未如奏折所述般问题重重,于是他下令禁止那些清流派文臣继续对田文镜进行弹劾。

然而,李绂、谢济世、陆生楠等人士却持有异议,他们在朝廷之上公然高声指责田文镜及其新政,并且宣称——“士绅同担役务,同缴粮税”之举乃弊政,背离了延续千余年的儒家传统,且他们在朝堂之上对雍正皇帝多有顶撞之行为。

雍正因此被激怒,当众下令对李绂、谢济世、陆生楠三人进行严厉惩处,以他们为戒,警示其他清流文臣,并且借此机会敲打他们背后的胤祉,最终这三人被雍正判处了死刑。

胤祉听闻李绂等人面临斩首之刑,顿时慌乱不已,急忙进宫向雍正帝恳求宽恕,甚至不惜极尽哀求之能事。:“我用这个亲王的爵位换李绂的一条性命成不成?”

胤祉话音刚落,便迫不及待地取下了自己的亲王冠冕,然而雍正却紧闭双眼,未作任何回应,只是面无表情地静坐不动。见状,胤祉愈发焦急,急忙开口说道。:“你倒是说句话呀!”

雍正之所以采取如此策略,是为了将胤祉及其背后的清流文臣一举彻底制服。他长时间对胤祉置之不理,直至弘历的到来。雍正的意图是让弘历释放胤祉,以此雍正扮演反派角色,弘历则扮演正面角色,赢得人心,这对弘历未来继承皇位大有裨益。

弘历来了之后,胤祉连忙说道:“你来得正好,三叔这张老脸已经不管用了!”

而弘历宽慰了胤祉之后,就立刻跪在雍正面前说道李绂等人罪行深重,理应受到极刑,然而鉴于他们在任职期间尚能保持清廉,恳请皇阿玛看在这一点上,能够法外开恩,免予他们死罪。

雍正此刻缓缓地睁开了双眼,他真正所期待的是弘历的那番话语。然而,他尚未立即作出回应,还需继续对胤祉保持悬念。胤祉察觉到雍正已经醒来,心中明了弘历的到来预示着转机,于是立刻跪地,开口说道。陛下,我乃您的亲生儿子,再加上我这位亲哥哥,这份亲情应当足够了吧?至于御前免跪的殊荣,我亦不再奢求,只求您能允许我跪拜于您面前,可否?

胤祉的这一跪恰好达到了雍正所期望的效果,因此他这才缓缓取出赦免令,递给了弘历,命他前往法场对李绂等人实施赦免。

雍正早已备好赦免令,却起初并未交付给胤祉。他是在等待弘历的到来,意图让弘历扮演好人的角色,以此吸引读书人的心向弘历。雍正此举可谓巧妙至极,既对胤祉施加了压力,又协助弘历赢得了人心,真是一举两得。

弘历拿走赦免诏书后,胤祉还质问雍正:“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要这个时候才拿出赦诏?”

弘历离去时正值午时二刻,李绂等人的行刑定在午时三刻。胤祉担忧弘历若迟到,李绂等人恐遭不测,因此对雍正提出质疑。雍正则回应得意味深长,……说道:“李绂该不该死,自有天决定。”

这个所谓的“天”实为雍正,雍正实则并无真意要杀害李绂等人,他深知李绂虽固执守旧,却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清廉官员。因此,他早已暗中告知监刑之人不得真行刑,而他表面上欲杀李绂等人,实则旨在震慑那些清流文臣,并对胤祉进行惩戒。

就这样在在“科甲朋党”事件中,胤祉遭到了雍正的强力打压,他意识到自己不应再涉足朝政,于是逐渐与朝堂保持距离。因此,当八王议政逼宫之际,胤禩自然不会现身其中。

胤祉向来喜欢坐山观虎斗

胤祉因雍正的严厉责罚而心生畏惧,同时他素来偏好袖手旁观,静观他人争斗。这种性格特征在太子被废黜之际便已显露无遗。

康熙帝在巡幸行宫期间,意外发现太子胤礽与宠妃郑春华秘密私会,更兼之胤禩与老十四胤禵伪造胤礽笔迹,指使心腹凌普率兵入驻行宫,此等事件迫使康熙帝在当晚即作出废除太子胤礽的决定。

康熙欲废除胤礽之际,胤禔察觉到自身有望得势,于是当夜频繁在康熙面前诋毁胤礽,甚至意图协助康熙处决胤礽,此举令康熙极为震怒,他当场严厉斥责了胤禔。:“像你这样的蠢猪也想做太子?”

胤祉此前一直保持沉默,此刻他察觉到时机成熟,心想老大和老二已陷入困境,太子之位自然非他莫属。于是他义正言辞地站出,指控胤禔对胤礽施以镇魇之术,原本意图趁机彻底击败胤禔。然而,胤禔虽被惩处,他的私心也被康熙帝识破,康熙帝怒斥他。道:“有这种事情你不早说,你的书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胤祉在康熙看穿了他的心思后,便隐匿身形,静观事态发展。待康熙驾崩之夜,他那隐忍的性格再度显现。

康熙临死时明明当着众人面说的很清楚“传位四阿哥”老九胤禟竟故意生事,宣称康熙帝临终前所说乃传位十四阿哥,而其他皇子如老十七胤胤礼和最小的二十四阿哥胤祕则均称所闻为传位四阿哥,由此胤禟与胤誐便与胤礼发生了争执,场面变得极为混乱。

胤祉身为当时在场最为年长的皇子,却始终缄默不言。直至大学士张廷玉提及尚有遗诏,他才表示应以遗诏为准。他明明知晓康熙帝意图将皇位传给雍正,却故意保持沉默。实际上,他内心所怀揣的,正是浑水摸鱼、坐山观虎斗的意图。

胤祥率军稳定了皇宫局势,隆科多宣读遗诏,确认了雍正的继位,此时胤祉迅速转变态度,急忙成为第一个向雍正跪拜臣服的人,因此他后来得以享有御前无需跪拜的特权。

胤祉以往对待这些重大事件的立场足以揭示其性格,他最擅长的策略是袖手旁观,坐观成败。对于八王议政这类重大事件,他自然不会表现得过于明显,这样的行为与他的人物特质相吻合。

写在最后

胤禩发动八王议政逼迫皇帝退位之际,胤祉缺席的原因有两个,首先,在雍正对李绂等清流文臣进行打压时,胤祉作为清流阵营中的关键人物,早已被雍正彻底压制,他丧失了与雍正对抗的资格;其次,胤祉惯于置身事外,静观其变,不直接介入表态,这已成为他的行事风格。因此,在八王议政逼迫皇帝退位的事件中,自然没有胤祉的踪影。

实际上,胤祉在历史记载中的形象与电视剧中所呈现的颇为接近,二人皆擅长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胤祉的这一隐藏技巧,使得他的弟弟雍正深感困惑,难以捉摸。在历史上,雍正对于胤祉的隐藏之道,始终感到难以理解。评价他为:诚亲王之才堪称出众,实为可用之才,然而,他的心思却让人难以捉摸,不得不将其搁置不用。想我四十年间,兄弟之间事无巨细,无不洞察透彻,即便如此,要真正运用他的才能,难度依然如此之大。

这些事实表明,在历史记载中,胤祉表现得更为隐秘且心思深沉,因此在雍正皇帝多疑的性格统治下,他注定难以有好结果。实际上,胤祉的历史命运远比电视剧中的描绘更为凄惨,历史上的胤祉遭遇了更加悲惨的结局。雍正八年,即1730年,胤祉的爵位被剥夺,他终身被囚禁在景山永安亭。大约一年多后,他因抑郁而离世,相较之下,历史上的胤祉在电视剧中的形象显得更加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