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内卷救不了网约车,司机还在拼命卷,乘客也没少花钱

最近,很多人坐网约车可能都有个共同的感受,就是这车坐着越来越不舒服了。

大热天不开空调是常事,有时候一上车,那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真让人想立马开窗透透气。

按理说,现在网约车平台这么多,竞争这么激烈,服务不是应该越来越好吗?

怎么反倒退步了呢?

就在大家伙儿心里犯嘀咕的时候,西安市交通运输局出了个新规定,要求从8月19号开始,全市的网约车平台都得暂停“一口价”、“特惠单”这类低价活动。

这一下子,就像往平静的湖里扔了块大石头,网上讨论得热火朝天。

不少人觉得,这是官方出手整治行业“内卷”了,要让网约车回归正轨。

毕竟,从电商到汽车,最近“反内卷”的风潮刮得挺猛。

可问题是,单单叫停低价,真的能让我们的网约车体验变好,让司机师傅们重新把空调打开,把车里收拾干净吗?

这事儿恐怕没那么简单。

咱们得先弄明白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为什么现在很多网约车司机会选择省掉那点空调费和洗车钱?

答案其实挺扎心的,就是他们挣得越来越少了,日子过得紧巴巴。

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开网约车还是个挺不错的活儿,时间自由,收入也不低。

几年前确实是这样,那时候甚至有不少人开玩笑说,将来要是失业了,就去开网约车。

可现在的情况,跟那时候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咱们不凭感觉说话,来看几组实实在在的数据。

根据河南郑州相关部门的监测,当地的网约车司机平均每天要在线上跑九个半小时,一天下来也就接个十四单左右,毛收入大概是二百一十块钱。

这还是毛收入,还没扣掉油钱、电钱、车子的损耗和平台的抽成。

再看看海南海口,调查发现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司机,一天接的单子还不到五单。

那些全职干的师傅,一天在车上待十三个小时是家常便饭,一个月算下来,流水大概在六千块钱左右。

注意,这还是流水,净赚到手里的,可能连四千块都不到。

很多财经媒体都做过报道,网约车司机的月收入,从2019年之前普遍能过万,一路下滑到现在的不足五千块。

你想想,收入少了将近一半,但每天的工作强度一点没减,甚至更高了。

这种情况下,任何一笔额外的开销都会被看得很重。

开空调会增加油耗或者电耗,一天下来可能就是几十块钱的成本;定期去洗车店做个精洗,又是一笔开销。

对于一个月就挣三四千块钱的司机来说,这每一分钱都得算计着花。

所以,不是他们不想提供更好的服务,而是在巨大的生存压力面前,这些“非必要”的开支,只能是能省就省了。

我们乘客感受到的车内环境变差,实际上是司机师傅们收入困境最直接的体现。

那么,司机收入为什么会降得这么厉害呢?

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平台抽成太高,搞低价竞争,把利润都榨干了。

这次西安叫停低价单,各大平台也纷纷表示要降低抽成比例,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

平台抽成高不高?

确实不低。

但要把司机收入下降的锅全都甩给平台,那也有点冤枉。

这背后有一个更深层、也更难解决的原因,那就是开网约车的人实在太多了。

咱们再来看一组数据,根据国家交通运输部公布的官方信息,在2020年的时候,全国持有网约车驾驶员证的人数是289万。

而到了今年6月份,这个数字已经暴涨到了703万。

短短四年时间,持证司机的人数翻了一倍还多。

这还只是有证的,实际上路跑的,还有大量没有办证的兼职司机,这个群体的规模只会更大。

以滴滴平台为例,2020年,它平台上的年度活跃司机数量是1300万人,到了2022年,就增加到了1900万人。

司机数量像潮水一样涌进来,但我们每天需要打车的次数,并没有同比例地增长。

这就好比一个食堂,原来是三个厨师做一百个人的饭,现在突然变成了七个厨师,但吃饭的人还是那一百个,那每个厨师能分到的活儿和收入,自然就大大减少了。

整个市场的蛋糕就那么大,分蛋糕的人却越来越多,每个人手里的那一份,当然就越来越小了。

滴滴的财报数据也从侧面证实了这一点,从2020年到2022年,司机数量增加了近一半,但滴滴支付给司机的总成本,包括收入和各种奖励,几乎没有增长。

这就意味着,总的钱没变,分钱的人多了,摊到每个人头上,钱少了是必然的结果。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次的“反内卷”措施。

各大平台降低抽成,听起来是好事,但仔细一看,滴滴和T3出行是从最高的29%下调到27%,曹操出行是从22.7%下调到22.5%,这个降幅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对于改善司机的整体收入来说,有点杯水车薪的意思。

而叫停“一口价”和“特惠单”,短期内确实能让每单的价格高一点。

但“一口价”之所以能流行起来,除了是平台竞争的手段,也因为它满足了乘客的需求,大家不用再担心司机会不会绕路,也不用怕堵车时计价器疯狂跳字。

现在用行政命令一刀切地禁止了,只要市场上还有这么多车和司机,只要乘客还是希望用更便宜的价格出行,那么平台和司机们迟早会想出新的办法,用另一种形式把价格降下来,这是市场规律决定的。

所以说,网约车行业如今的困境,根源不在于平台有多坏,而在于供需关系失衡了。

司机太多,乘客有限,僧多粥少,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明知道不怎么挣钱,还要挤到这个行业里来呢?

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更复杂的社会问题,它关系到当前的就业环境。

网约车这个行业门槛相对较低,时间也比较灵活,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就业缓冲地带,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这次西安的规定就完全没有用。

它最大的积极意义在于,为这个已经杀红了眼的市场,强行设定了一个价格的“底线”。

它告诉所有参与者,价格不能再无休止地往下降了,必须保证一个基本的运营成本和司机收入。

这相当于把牌桌重新整理了一下,接下来,平台的竞争就只剩下两条路可走:要么,大家都在这条价格底线上,继续想方设法地做文章,比拼谁能多给点优惠券;要么,就得向上走,既然价格上拉不开差距,那就得在服务质量上下功夫,通过提供更干净的车辆、更舒适的环境、更周到的服务来吸引乘客。

最终,这个行业会走向何方,选择权其实又回到了我们每一个消费者的手上。

当政府已经把价格的底给兜住了,未来的路怎么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每一次选择。

当你在手机上打车时,面对一个价格稍低但服务不确定的普通快车,和另一个价格稍高但明确标注“优质服务”的选项时,你的手指会点向哪里?

我们的每一次消费,其实都是在为自己想要的未来投票。

是继续追求极致的低价,默许服务水平的下滑;还是愿意为更好的乘坐体验支付合理的溢价,从而推动整个行业向着更健康、更良性的方向发展。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