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潜艇”遇新潜艇,场面有趣,技术实力不断提升

一、老伙计遇上新兵,场景真是有点意思

你瞧这事儿,发生在中国和俄罗斯之间

根本像一幕老电影又带点喜剧色彩

想象一下,咱们那艘服役快二十年的基洛级潜艇,刚从遥远的摩尔曼斯克港湾里拖回来,要修个大修,结果一回头

居然撞上了刚从厂里拉出来、还带着新油味的拉达级新潜艇

那天在摩尔曼斯克港,天冷得像冰棍一样

港口里还飘着北极圈的那种格外凉快的空气

那艘老潜艇,打个比方,就像是咱们家那条养了十几年的老狗,毛都花白了

身上挂满了“工龄标签”

1996年从俄罗斯下水的,整整跑了二十多年的水,经历了无数次海上演习、反潜巡逻、台风暴雨的洗礼,身上那股咸腥味

早就像是海水的专属味道

可刚刚靠岸,抬头一看,不远处那艘焕然一新的“喀琅施塔得”号,就像刚出厂的“新鲜货”——油漆还亮着光,散发着刚刮的油漆味道

眼睛一瞪就是一架崭新的拉达级潜艇

那船,刚刚被俄罗斯海军接收不久

还是“新鲜出炉”的“宝贝”

你说这俩一块儿站着,场面是不是有点奇怪

一个是“老大哥”,另一个是“新弟弟”

说话还带点东北味:“我那会儿,1998年交舰

拉达级潜艇,倒也不赖,回头还冲着老潜艇笑:“叔,你说的那批设计稿

”然后还挺得意:“我2018年才下水,根本不是那批老货

”看着这场面,俺就觉得别提多搞笑了

你说,真是个“遇旧识”的场景

拍成电影都得加点喜剧效果

一个是“二十年老兵”,要飞很远去修腰子;另一个是刚刚出炉的“新鲜货”

刚从工厂出来还没啥经验

你说这事儿摆在哪儿,不让我一头雾水才怪

二、中国和“基洛”级的感情史,蛮长一段路

要说这事儿离谱不离谱

咱们得回头讲讲中国和“基洛”级潜艇的那段情缘

早在1994年,咱们就和俄罗斯签了合同

买了两艘877EKM型的“基洛”潜艇

当时,咱们海军的水下力量还在摸索阶段,国产039宋级潜艇还在“襁褓”里头,刚开始试水、测试、改造

差点把科研人员折腾得要疯

可军队不能等着没玩意用,咱们一看,先进的潜艇还能用,干脆就“先买点

第一批两艘,1995、1996年就交付给东海舰队,性能比起国产的老R级潜艇,不知道高出几个档次

根本像是“升级版”的水下战斗机

俄罗斯那边也不是吃素的,顺带给咱们配了TEST-71/97反潜鱼雷、53-65KE反舰鱼雷这些大杀器

咱们的水下战斗力,直接从二十年前的水平

瞬间提升到比较先进的水平

1996年又买了两艘636型“升级款”,到1998、1999年陆续入列

还是由东海舰队“包圆”

这一下,咱们不仅买艇,还顺带学工艺:怎么压声、怎么装导弹、鱼雷装填速度多快

真正的“硬核”是在2002年,咱们一次性拍了8艘636M潜艇大单

还配套引进了那可怕的“俱乐部”反舰导弹

用一句话总结,咱们买的是潜艇,但学的,是工业水平,打的

到2006年,咱们手里已经有了12艘基洛系列潜艇,变成了全球最大的基洛潜艇用户

另外,这还不算完,咱们还自己造出了039A、039B、039C,越来越猛

水下的“杀手锏”都在不断升级

你说这一路走来,咱们的潜艇技术

根本像是坐火箭一样蹭蹭蹭往前冲

拉达级的坎坷路 说起拉达级潜艇,得提个事:这家伙

基本上是俄罗斯海军“老鸽子”

最早在1987年,苏联红宝石设计局就画好了蓝图

打算造一款未来的“大杀器”

这潜艇设计得挺先进:单壳体结构、140多项新技术、电子潜望镜、对陆巡航导弹啥的,想象力满满

但,老天不帮忙,苏联一解体,这个项目就被拖得死死的

差点就像个“悬空的泡泡”

到1997年底,俄罗斯再次重启这个项目,首艇“圣彼得堡”号

直到2010年才交付海军试用

动力系统状况一大堆,作战系统也总出毛病

根本像是“拉胯”到家了

第二艘“喀琅施塔得”号,更是拖了好几年,直到2015年才复工,2018年才下水

这速度,慢得都快赶不上乌龟的步伐了

你说,这潜艇不年轻,但技术都挺新

其实,基洛级在隐身、反潜、反舰这方面

它“俱乐部”导弹,射程300公里,一轮鱼雷装填时间也就15秒

真正厉害的是,火力很猛

反观拉达级,即使也有新技术,比如复合声呐、数字指挥系统

俄罗斯原本打算用拉达级,来取代基洛级,可看了看,拉达还没完全“爬起来”

基洛级还得继续“领头冲锋”

这也是为什么,咱们那艘老基洛还能继续修修用用的原因——没啥能替得上它的强大实力

三、未来的路在自己手里,潜艇技术越走越猛

这会儿,咱们中国在潜艇这块儿

玩得越来越“自个儿碾压”了

手里有不少“基洛”系列,但更牛逼的是

咱们自己做的越来越厉害

比如说,最新的潜艇,能在水下待得更久,静悄悄的

连海面上偶尔擦肩而过的敌人都可能发现不了

那“斯特林”引擎,即使原本是瑞典的货,但咱们“拿来主义”用得挺溜

还直接把技术拔高了一档

就像把普通的“跑车”改成了“超级跑车”,让瑞典都得回头看,“中国这玩意儿

你说,基洛级是不是格外厉害

确实,是个“技术教练+主力轮换”的好手

未来的趋势,靠的不是它,而是咱们自己研发的039B、039C

甚至于未来的第五代柴电潜艇

四、故事还在继续,潜艇地方的“偶遇”只是开头

回头再看看这次的“偶遇”——一艘1998年交付、在东海服役了20多年的基洛级潜艇,跑去修个大修,偏偏一转身

遇上了刚服役的拉达级新艇

这剧情,要放在相声里都得笑掉大牙

一边是中俄二十年潜艇合作的“里程碑”,一边是俄罗斯潜艇工业“失速”的真实写照

俄罗斯造了半天,还得靠“上一代”的潜艇来撑场面

而咱们的基洛级,回娘家修养生息,拉达级刚出“月子”

这场景,真像个“时代的缩影”

其实不在于谁更“新”,而在于谁能打得更硬

中国靠基洛起家,但靠自主研发逆袭,俄罗斯造艇慢慢变“慢热”

这次在摩尔曼斯克的“碰面”,只不过是个片头

未来的海军战场,谁能笑到弄到最后

咱们的潜艇技术,路还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