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啊,国际新闻头条又被特朗普这个名字占据了。
这位前总统似乎离重返椭圆形办公室又近了一步,而他一贯的作风是毫不掩饰的强硬。
这次,他又把矛头直接对准了伊朗,而且说的话相当刺耳。
公开场合下,他甚至撂下狠话:“如果你们不达成协议,我们就轰炸你们。”
这个“你们”指的是谁?
指的就是伊朗最高领导人哈梅内伊。
这话够直接,也够吓人吧?
一下子就把国际社会的神经给绷紧了。
了解特朗普行事风格的人大概都不会太意外。
他一向以直球式、毫不拐弯抹角的表达著称,甚至可以说有点口无遮拦。
这次对伊朗的威胁,几乎可以看作是他政治风格的又一次“本色演出”。
他说得很明确,伊朗如果不和美国坐下来重新谈个新协议,那么等待他们的将是“前所未有”的轰炸。
这种语言的火药味实在太过浓烈,想不引起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都难。
很多关注国际政治的人私下嘀咕:特朗普这张嘴是真不管收啊,全世界又不是只有伊朗一家,他就不怕乱放狠话,刺激了其他国家?
当然,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认为这只是一次情绪发泄。
特朗普的话,某种程度上其实反映了或者说延续了美国这些年对伊朗(甚至是全球部分地区)的强硬外交政策基调。
大家都还记得吧?
美国之前就是单方面撕毁了当初多方艰难达成的伊核协议(JCPOA),随后就铺天盖地给伊朗套上了层层叠叠的经济制裁“紧箍咒”。
现在来看,特朗普说这些狠话的潜台词可能还是那套逻辑:靠极限施压,特别是军事威胁这种最具冲击力的方式,试图迫使对手感到恐惧、乱了方寸,从而在谈判桌上更快地让步。
但问题在于,搞这种“威胁外交”真的管用吗?
尤其是在伊朗这个一直以强硬姿态示人的国家面前?
伊朗方面的反应可以说是针尖对麦芒。
他们的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态度非常坚决,早就放话了,大意是:我们绝不会跟一个搞霸凌、恃强凌弱的政府谈判!
言下之意就是,想靠武力威胁让我们服软?
门都没有!
这种直接顶回去的态度,让特朗普的威胁显得不那么有力了。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强硬并非孤例,而且它带来的效应可能和期望的恰恰相反。
特朗普这种“要么投降要么挨揍”的零和思维,似乎总想把复杂的国际博弈简化成“美国说了算”的单行道。
这不仅让伊朗更铁了心不单独与美国谈(他们认为多边协议是基础),也让一直密切关注事态发展的其他大国,比如中俄,包括欧洲一些国家,心里打鼓。
有国际观察人士私下谈论时就指出,美国这么硬来搞单边施压,效果很可能适得其反。
伊朗本来可能还有点松动的空间,被这么一威胁,反而可能为了面子也得更强硬起来。
真走到那一步,中东这个“火药桶”的温度可就更高了,本来已经够乱的局面不是雪上加霜?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伊核协议这个复杂的棋局了。
这从来就不是美伊两家关起门来就能解决的问题。
当初签协议的时候,核心成员是伊朗和“五常”加德国加欧盟(P5+1)。
也就是说,欧洲(尤其是英法德)、俄罗斯、中国,都是重要参与方和担保方。
这份协议能诞生,本身就需要多国在复杂利益中找出平衡点。
因此,它的存续和修正,自然也离不开这些国家的共同参与和认可。
特朗普虽然一再强调美国要单干,但谁都知道,没有这些关键方的背书和实际配合,就算美伊两家暂时谈拢了点什么,协议也很难真正落地生根,更别提长久维持了。
中国在这方面的立场是一贯且明确的,就是强调回到多边框架的重要性。
他们呼吁美国重返伊核协议,然后大家坐下来,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俄罗斯的态度也基本如此。
大家都清楚,美国如果一意孤行,继续用单边高压对付伊朗,只会让伊核问题这条复杂的绳子越搅越紧、越缠越乱,甚至会溢出成为新的地区冲突导火索。
到时候连锁反应,谁的日子也不好过。
伊朗在挨了美国威胁的大棒后,可不是光嘴炮反击。
他们底气的一个来源是实实在在的军事实力。
首先地理位置上就捏着要害,尤其是控制着波斯湾通往世界的咽喉——霍尔木兹海峡。
全球很大一部分石油运输都得走这里,伊朗对这个区域的影响力绝对不可小觑。
他们曾经多次暗示过,别把我们逼急了,否则掐断航道谁也别想好过。
其次,伊朗革命卫队可不是吃素的。
他们甚至在特朗普发出轰炸威胁后,公开点出了报复目标:美军在南印度洋的一些基地。
这意思很明显了,我们不是被动挨打,打起来也够你喝一壶。
在不少国际分析论坛上,确实有人谈论到,可能连特朗普都低估了伊朗的军事准备程度以及其上下抵抗外部压力的决心。
这个国家从伊斯兰革命以来,一直是以独立自主、不畏强权著称的。
除了自身实力,伊朗当然也没忘记找帮手。
这些年,特别是被美国严厉制裁之后,他们与中俄等大国的关系是拉得更近了。
双方在能源贸易、武器技术等敏感领域的合作越来越深入。
虽然这些合作的具体细节外界难以全盘掌握,但加强联系的趋势非常明显。
伊朗的外交官也屡次在国际场合强调:美国的威胁是徒劳的,我们有朋友,有自己的原则,绝不会被吓倒。
而且伊朗显然也明白,拉拢尽可能多的国际支持,特别是争取在联合国安理会等场合获得道义支持,对他们维持生存空间至关重要。
可以说,这些国际盟友(或者说伙伴)提供的政治支持和潜在的经济、安全合作,才是伊朗敢于正面对抗美国压力的关键依靠。
这么一圈看下来,美伊的这场最新“口水仗”,影响早已超出了两国双边关系。
它成了一个国际关系的大博弈盘。
特朗普这边继续单边甩大棒,伊朗那边则联合中俄等国寻求平衡和抵抗。
伊朗手里有地理牌、军事牌、还有盟友支持牌。
美国虽然硬实力超群,但真要完全压倒伊朗并达到其政治目标,难度极大,需要付出的国际信誉代价和潜在的战争风险难以估量。
很多专门分析国际冲突的专家聊天时也感慨,这里面各方利益像一团乱麻,国际风云又变幻莫测,美国想靠施压就轻松主导局面?
想得太简单了。
说到底,伊核协议能否维系、中东会否滑向更大规模的冲突,这不光是美伊的私事,它关乎整个中东的稳定,甚至全球能源供应和市场安全。
特朗普这种“敢不听话就炸你”的威胁策略,初衷可能是想速战速决,但历史和现实都反复证明,在国际关系中玩这一套,极易让紧张局势螺旋升级。
到最后,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引发所有人都无法预测和控制的结果。
这不是危言耸听,过往的教训太多了。
国际社会现在最需要的,恐怕不是火上浇油式的威胁,而是降温对话的诚意。
尽可能把相关各方,特别是那些有实质影响的大国,重新拉回到谈判桌前,寻找一个哪怕不那么完美,但至少能缓和紧张、防止擦枪走火的方案。
这远比互相叫板更实际,也更有利于全球的长久安全。
眼下这个局面,特朗普的狠话确实又把美伊这对老冤家推到了悬崖边上。
一边是伊朗有决心有准备硬扛,还有中俄等国或明或暗地撑腰;另一边是美国强势依旧,但单边行动的空间在缩小,成本在增加。
双方最终能不能从互相放话的恶性循环里走出来,通过相对理性的谈判桌来解决根本分歧?
现在真的是个巨大悬念。
他那句“炸你”的威胁,到底是真能震慑住伊朗,还是反而成为了点燃更大冲突的火星?
这盘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大棋还在继续下,结果没人敢轻易下结论。
作为关注国际局势变化的人,我们只能持续睁大眼睛,试着去理解每一步背后的复杂利益关系,同时期望各方能保有最后一丝理性,共同去寻找和平解决争端的出路。
毕竟,枪响之后,从无赢家。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