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内部资料披露:越军在中越战争主战场——谅山,伤亡与结果

1979年谅山那一仗,可真是打得猛。越南方面坚持了十多天才扛不住,之后很长时间,对这场硬仗只字不提。直到最近有一份越南内部的资料曝光,把当时每个师的伤亡数字,一辆坦克损失多少,全都列得清清楚楚。这些真相,外面人以前根本没见过。

其实从1977年起,越军就在中越边境频繁挑事儿。特别是在广西那边,边防部队总能接到这样的报告:老百姓的庄稼被毁,哨所被偷袭,公路炸断各种交火从没消停过。云南那一线也没太平过,田林、马关附近,越军有时穿着便装溜进来,侦察,监听,有时候干脆直接破坏国有林场。

那几年,全国各地都在忙着恢复生产,西南边防刚调整编制,兵力分布并不理想,所以一开始面对越南的小动作,我们只能临时反应,没什么主动权。直到1978年下半年,越军突然大规模集结,局势才真正紧张起来。

打开地图就能看到,谅山恰好顶在广西凭祥的正对面。这地方战略地位太重要,算是友谊关的咽喉,也是越北交通、指挥系统的大本营。当时越军一下子把第3师、337师、338师等主力都调过来,碉堡、地堡、地雷、暗哨林立,光地雷就埋了上千。很明显,他们预备硬扛一波全面进攻。

国内的分析其实早认定谅山方向压力山大,估计打得会最凶。

1979年2月17日天刚亮,这边境线上就全线开火了。解放军各部队按照计划分头推进。第55军负责主攻,跟43军配合,直接把谅山周围布了个口袋。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越军工事修得真不是盖的:混凝土暗堡,钢轨防护,人工壕沟,埋雷,交错火力点……步兵根本突不进去,只能靠火炮和突击队联合,一个点一个点啃。

头几天,炮火像下饺子一样猛,部队连夜强攻。这一波,禄平、下琅、文渊这些重要据点都被我们拿下来了。

越军这边,调动所有能用的人顶上去,继续死守。第3师是主力,驻在谅山北边到石溪一线,激战时阵地反复易手。有个非常典型的场景:一个加强营在六重火力封锁里硬是冲了上去,虽然损失不小,但打穿了敌人前指,接下来大部队顺利推进到了谅山城郊。

根据后来越南官方公开的战史,文渊以北的高地最先失守。越军兵力不够,一度用“人叠人”堆防线,结果被我们的高爆弹一通猛轰,人堡一起炸没了。

第3师真的是被打惨了。根据越方自己的统计,《谅山保卫战战场纪实》里明确说,全师大概有8500人,阵亡1500多,伤的伤,残的残。炮兵连直接失联两个,这仗打得够惨烈了。

另外,338师虽然好一点,但也死了260多人,被慢慢压缩到谅山市区附近。337师在文渊这一线更倒霉,被我们一穿插包了饺子。一个摩步营直接断了补给,减员将近一半。

还有个组织,第197团,负责侧翼,结果还是没顶住。我步坦配合一下就冲过来了,168人阵亡,掩体全被推平。据越南战后反思,中方火力太密集,步兵突击迅猛,越军自认为依赖的防守体系很快就崩溃了。

坦克呢?越军的坦克团同样被打残。退役的装甲兵曹文贤回忆,他们那团光战损的装甲车就有48辆,大多被炮炸报销,另外的不是掉进沟,就是撞树烂在山路里。狭窄地形里,坦克根本发挥不出来,几乎每辆都没好下场。

虽然当年越南对外一口咬定“消灭我军大量官兵”,但现在越南退伍军人自己写的回忆录里早就讲清楚了,谅山这儿交火密度高,防线支撑不住,城市也没能拖住敌军,最后只能全线撤出去。

死伤太集中,士气也崩了,这是越方对这场仗的基本判断。到2月底,他们就已经彻底撑不住了。兵力调不动,只能边撤边转移伤员。

而我们这边,战事打得更顺。外围一圈阵地一一清理掉,谅山城三面都被包围。官方资料显示,27号夜里,咱们完成了主城区的控制战,谅山市区彻底落入掌握。

谅山东南有两处高地,越军管这个叫“二号屏障”,这基本算最后一道防线。文渊、高平、黄梅岭都丢了,再失谅山,整个北部防线失守已成定局。

这时第55军某团直接夜间奔袭,15公里强行军,摸到318高地还没等天亮,碉堡就炸没了。这会儿,越军根本来不及修防线,预备队没到位,后勤也跟不上,弹药粮食都断了第3师主力只能靠迫击炮顶着。

三小时不到,守城部队已出现松动,有的直接退线。27日上午6点,主城区外围完全被突破,后面的狙击火力零零星星,基本成不了气候。装甲和重型武器被咱们打瘫,交通和通讯断掉,工兵指挥点都失联了。

越南战后材料里提到,谅山城区最后实际指挥官,是338师一位副师长,他回忆,“那时候已无法指挥,只能让各自自救转移。”而城区清扫战没拖延太久,分四个阶段,48小时内就全搞定了。

等把所有弹药库、指挥所、防空洞一圈检查清楚,谅山主战场也变得安静下来了。其实整个仗主要就是头七天最火爆,任务一完成,解放军迅速按“点清即撤”的办法收队。没驻扎谅山市区,不设据点,更没搞什么大破坏。越南自己材料也讲明白:“敌军未毁谅山电网与行政大楼”,“未破坏农贸线路”。这些原话还挺有分量,我军行动方向极有针对性,不会无脑破坏。

越军溃败阶段,许多武器扔在城市里,伤兵混在人群里疏散,后勤部队才慢慢找回去。谅山附近已经乱成一锅粥,很多壕沟只剩零星守军。

完成任务后,基本按计划集结返程,没进红河平原,也没往河内方向推。整个作战过程,节奏很快,有的打,有的撤,军纪严明。这些特点,后来中越双方的公开资料都认可。

多年后,越南官方一直讳莫如深,公开报道只说“打退敌军”,极少承认自己损失。最近几年,才有越南老兵出版回忆,或者退役军官参与口述历史,把伤亡数据摆到桌面上。

2017年越南退役军官阮玉泰在文章里就提到,第3师实际阵亡超过1500人,主力接近减半。还有越南军政学院的资料也说,337、338两个师,起码有5个步兵营减员在40%以上。地方上《北山守备队纪要》甚至写明,“榴弹袭击使我们阵地日减员百人以上”。

综合这些数据来谅山一带越军的伤亡大概在2600到3100人,各家统计有出入,但整体情况是对得上的,包括装备损失也和我军战报吻合。

现在,再也没人敢提“歼敌万人”这种夸大说法了。越方报告里,开始多提“战术坚守为主”,实际上等于侧面承认没守住。

对比之下,其实我军这套打法挺有特点,就是“破阵即撤,清点即退”,该拿下的拿下,不恋战,打完就回。战场控制感很强,进退有节奏,整个目标明确。

后来越南在很多军事讨论里提到,“中国军队在谅山展现了纪律、火力和组织的高度配合。”这个评价很实在,不夸张,也是他们认真分析出来的。

参考:

《解放军报》1979年2月-3月关于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相关报道

越南退役军人协会《谅山战斗纪实(1979-2019)》相关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