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为我们描绘了蜀汉五虎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他们各自有着鲜明的性格和战功。作者罗贯中在刻画这些人物时,既凸显了他们的武勇和忠义,也不乏通过他们的相互评价和关系,展现复杂的人物心理。那么,让我们聚焦到张飞是如何看待赵云的,以及由此衍生蜀汉五虎将之间的评价、微妙关系以及情感纠葛。
---
### 一、张飞是如何看待赵云的?
张飞与赵云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从误解到深厚情谊”来概括。以下从几个经典场景分析张飞对赵云态度的转变:
#### 1. 初期误解和不满
在《三国演义》中,长坂坡时,当刘备丢妻弃子逃亡,赵云因突围未能及时归队,被糜芳误告投降曹操。张飞听闻后,勃然大怒,直接表示:“待我亲自寻他去,若撞见时,一枪刺死!”
此时的张飞明显是愤怒和充满不信任的,这种态度集中反应了张飞最初对赵云的认知——虽然赵云身为久随刘备的宿将,但张飞并不完全认可其忠诚和能力。而这一误会来源于张飞的个性——他嫉恶如仇且鲁直。因此,在未弄清事实前,张飞以“宁杀错不放过”的态度看待赵云。
#### 2. 后期的高度敬佩
但随后,赵云以七进七出,保护阿斗的惊世壮举彻底改变了张飞对他的看法。张飞不仅对赵云刮目相看,更是深深折服于赵云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忠义。这一情节中的情感转变无疑拉近了两人关系,使张飞认识到赵云是不折不扣的忠臣义士,甚至在之后的战场上,他们逐渐成为互相配合的同袍战友。
**总结:误解到敬佩**,张飞对赵云的态度转变经历了一次情感上的颠覆,这也反映出张飞虽然鲁莽但并非无理取闹,他对赵云最终的认可可谓发自肺腑。
---
### 二、蜀汉五虎将关系和相互评价的深度探讨
#### 1. 张飞对其他虎将的看法
##### 对关羽:“既兄长又对手”
张飞对关羽又敬又不平,弟兄之情使他尊重关羽,但二人性格差异极大且偶存竞争心理。特别是在武力上,张飞始终认为自己不逊于关羽。古城会之际,张飞以“不死不休”的拼命语气质问关羽投曹之举,其实正体现出张飞对关羽不仅有兄弟般的期望,还有某种竞逐心态。
##### 对马超:“初有轻视,战中认同”
葭萌关一战前,张飞因马超炫耀家世而爆发出“岂惧区区一匹夫”的豪情。但战斗之中,张飞单骑独挡马超,并以气壮山河的咆哮震慑敌军。他与马超大战200余合平分秋色后,认定马超为自己劲敌。两人在武艺上一较高下后,张飞对马超虽不显言语上服软,但已心生敬佩。
##### 对黄忠:“缺乏交集,后感同情”
由于张飞与黄忠交集不多,张飞对黄忠未表现出太多直接评价。不过从黄忠被关羽歧视到奋力杀敌再到为关羽报仇的举动看,张飞大概率对黄忠内心是敬佩的,尤其是黄忠晚年表现出的不服老、不服输的劲头,可能更容易赢得张飞的好感——正如张飞本人,每每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一般。
#### 2. 赵云的低调态度
赵云对五虎上将其他成员的态度一贯是尊重为主,从不发表过多直白评价。他是集智勇忠义于一身的完美代表,既不争名夺利,也不参与纷争,但这并不是说赵云对一切毫无态度。
**例如:**
- 对关羽:尽管有所敬重,但赵云未必全然认同关羽不顾全局的骄傲个性。而当关羽死后,他更以“公私分明”为原则劝刘备冷静。
- 对张飞:赵云与张飞虽甚少交锋,但两位长期并肩作战的同僚可谓英雄惺惺相惜。赵云低调内敛的作风与张飞粗犷敢言的个性也形成一种性格互补,让他们彼此依赖于战场。
#### 3. 五虎将之间的竞争与团结
翻开《三国演义》,不难发现五虎将之间既有英雄间的互相欣赏,也暗藏微妙的竞争。这种情感交织,恰恰是蜀汉五虎将如此鲜活的原因:
- **关羽对黄忠不满**:高高在上的态度,看轻黄忠的地位,却未理解黄忠大器晚成的价值。
- **马超轻视张飞出身**:从“山野匹夫”到武斗之后的认可,马超难掩对“寒门”的偏见而吃了不少教训。
- **赵云对黄忠的低估**:赵云同样曾因黄忠年迈而不看好他的能力,但事实证明老将黄忠更胜一筹。
而尽管有这些冲突,他们却始终为了共同目标并肩作战,特别是在刘备集团面临压力之际,五虎将的团结总能体现得淋漓尽致。
---
### 三、结语
张飞对赵云的评价,经历了从误解到认可的过程,而这一关系转变不仅源于两人在战场上的默契,也体现了三国人物复杂的性格基调。五虎上将之间虽各自有竞争和摩擦,但最终能不计前嫌,共同为刘备出生入死。这种既有矛盾又有忠诚的“矛盾交响曲”,使得五虎将不仅是刘备集团的核心战力,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英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