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解放战争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抢占和退守:从1945年9月“十万大军闯关东”至1946年5月四平保卫战之后的“退守松花江”。
第二阶段是防御和发展:从1946年7月的“七七决议”至1947年4月结束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
第三阶段是战略反攻:从1947年5-7月的“夏季攻势”至1948年6月的“围困长春”。
第四阶段是战略决战:从1948年9月至11月的“辽沈战役”。
智取威虎山这个故事,就发生在第二阶段。
电影《智取威虎山》海报
这个阶段,我认为是四个阶段中决定性的一环,因为它是东北战场实现大逆转的根基所在。
“七七决议”指明了中共在东北的发展方向,其中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动群众,建立稳固的根据地。
发动群众的基础是土地改革,而土地改革的基础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但东北长期处于伪“满洲国”的统治之下,老百姓对共产党的政策不了解,地主恶霸的根基深厚,再加上匪患严重,都对土改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为了稳定局面,推行土改,中共东北局发起了轰轰烈烈的万名干部下乡运动。而与之配套的两件事,就是农村的剿匪和城市的反特。
所以,以“智取威虎山”为代表的剿匪工作,就成为了东北解放战争的重要一环。
剿匪是为了稳定,稳定是为了发展,发展壮大了才能由守转攻。
这里面环环相扣,而且效率高得惊人,堪称解放战争中的一大奇迹。
仅仅一年左右的时间,东北民主联军就做到了要人有人,要枪有枪,而且粮食多得吃不完。
本文的主题,讲的就是剿匪这一环节。
东北战场的大逆转之所以来之不易,得从开局有多难说起。
01
最艰难的时刻
说起东北解放战争的艰难时刻,大多数人会想到四平保卫战的失利。
但其实这并不是最难的时刻,因为四平守了一个月,基本完成了战略目标,为建立北满根据地赢得了时间。
而且东北民主联军在5月19日深夜撤守四平时,也比较从容,国民党军完全没有发现,第二天一大早还在炮轰四平街。
最艰难的时刻,发生在撤离长春的时候。
电视剧《大决战》
国民党军占领四平后,对于是否继续进攻,是发生过犹豫的。当时在东北督战的总参谋长白崇禧倾向于“就此打住”,而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则坚决要打下长春。
杜聿明一开始的态度还比较谨慎。一方面,东北民主联军主动撤出四平,让他心里没底;另一方面,国民党新一军军长孙立人不听调令,也让杜聿明不敢让其他部队孤军深入。
但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严重的事情: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的作战科长王继芳叛变了!
这个林彪身边重要部属的叛变,改变了一切。杜聿明由此得知,东北民主联军的战斗力其实已经严重受损,他已不需要采取谨慎追击的态度。
国民党军一旦不害怕孤军深入,那机械化部队的优势就体现了出来。
面对敌人的快速推进,东北民主联军的许多部队被切断或冲散,又因为不得不在白天行军,部队遭遇了敌军飞机的轰炸,使得情况进一步恶化。
更糟糕的是,军心也乱了。罗荣桓元帅曾这样回忆那个艰难时刻:
从长春撤退到哈尔滨时思想很混乱,全军无所措手足。无政府无纪律现象非常严重…敌人一进攻,散的散,叛变的叛变,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黄克诚也在5月24日给中央的报告中提到:部队从四平撤退尚有计划,长春撤退则已有些混乱。
02
稳住阵脚
东北民主联军退过松花江后,国民党军的追击就没那么猛烈了。
其中的原因,可以从敌我两方面来看。
敌人方面,首先是蒋介石于5月23日飞抵了沈阳,30日又去了长春,并接见了国民党军各部将领。主将不在,各部队的追击势头自然就放缓了一些。
但更重要的是,随着战线的拉长,杜聿明的兵力开始不够了。
6月7日至9日,我军梁兴初部取得了拉法、新站战斗的胜利,终于扭转了颓势,提升了全军的士气。
东北局在总结胜利经验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可见敌人愈分散,愈便我歼灭。
敌人为什么会越来越分散?轻敌是一方面,根本上还是因为兵力不够了。
东北民主联军方面,除了在拉法打击了杜聿明的追击势头,还在鞍山和海城搞出了一件“大事情”。
5月25日,南满吴克华部乘虚解放了鞍山,并在28日迅速包围了海城的国民党60军184师。
5月30日,184师这支来自云南的非嫡系部队,在师长潘朔端率领下宣布起义。
电视剧《大决战》
海城起义对国民党军的震动非常大,再加上随后的拉法战斗失利,彻底把杜聿明的谨慎态度给“打回来”了。
6月6日,在马歇尔的调停下,蒋介石宣布在东北停战15天。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共就能在东北站稳脚跟了。这就好比在球场上出现了暂时的逆风,主教练叫了暂停,但之后的继续进攻是可预见的。
林彪当时对局势一直持悲观态度,已经做好了放弃哈尔滨,到北满农村打游击的准备。
其实在那段时间里,对于是“打”还是“和”,大家的思想还没有完全统一,至少,“打”的决心并不是很大。
下这个重大决心的,是毛主席。
面对着各种不利条件,毛主席还是明确了坚决斗争的方针。
这个决心下得很不容易,难度堪比后来的抗美援朝。
在主席的这个方针下,陈毅的山东野战军先“出手”了。一场自卫反击战,打了10天,解放了近10个城镇,歼敌3万多人。
这下蒋介石真的慌了,急忙把两个原定调往东北的军抽了回来。
没有了援军,杜聿明自然继续保持他的谨慎态度。
东北民主联军,这才暂时站稳了脚跟。
这个过程有多么来之不易,林彪后来是这样总结的:
1946年5月四平、长春撤退后,主力失去战斗力。如果敌人继续增加两个军,我们的军事情况是很危险的,因为主力来不及休息补充和装备。山东大打起来救了我们一手,使得我们能够缓过起来。
03
合江剿匪
好不容易稳住了阵脚,但又出现了“绊脚石”,那就是东北严重的匪患。
前面讲了那么多,其实只为了说明一个事实:东北的剿匪,和后来的湘西剿匪、广西剿匪等都不同。
因为那些都是在解放战争大局已定后发生的,而东北剿匪,却事关整个大局的推进和存亡。
这来之不易的稳定发展期,怎么可以断送在匪患手里?
东北在日伪时期有9个省,我们先来看一下地图。
最东面的合江省,当时的匪患最严重,十几股土匪加起来总人数超过了2万。
而且这里是以哈尔滨为中心的北满根据地的大后方,所以对稳定和发展有着更急迫的需求。
在电影《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身份就是合江军区政治部敌工科侦察员。
杨子荣是真实人物,不过现实中他是牡丹江军区的一名侦察排长。这个出入的问题不大,因为牡丹江军区和合江军区相邻,也是匪患严重的地区。
而威虎山,就处于哈尔滨、牡丹江与合江省的佳木斯这三地之间。
不过,合江剿匪的“重头戏”并不在威虎山,而是上图标识的刁翎地区。
当时合江的匪患有多严重呢?严重到军区司令上任都险遭不测。
1945年12月,也就是十万大军闯关东后两个月,曾在红军时期担任过师政委的未来开国中将方强,受命出任合江军区司令员。
和方强一起从牡丹江赶赴佳木斯的,还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张闻天。
这一路其实是有铁路的,但因为匪患问题,火车中断了。所以张闻天和方强只能坐着卡车前往佳木斯。
行至半路,车队就遭遇了土匪的袭击,所幸有苏军护送,才转危为安。
当时勃利县(刁翎以东)已被土匪完全控制,所以在方强的建议下,张闻天折回了牡丹江。
而方强则带着几名军事干部,化妆成了老百姓,秘密通过勃利,于12月18日到达了佳木斯。
方强到佳木斯后,合江军区满打满算才2000多兵力,只有土匪人数的十分之一。
04
四大旗杆
合江地区的土匪,有四股主要的力量,号称“四大旗杆”,分别是:谢文东、李华堂、张雨新、孙荣久,活动区域分布在勃利、依兰、刁翎一带。
这四大土匪,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
首先是有一定的军事能力和经验,非寻常草寇。比如谢文东曾担任过东北抗日联军第八军军长,后来投降了日军。其他三位也都有类似经历,属于日伪残余势力。
其次,他们都是“中央胡子”,也就是政治土匪。当时国民党还没有进入东北,于是如同儿戏般地网罗收编了大量土匪部队,加封委任的“总司令”有30多个,“军长”23个,“师长”多达158个。
所以谢文东和李华堂都是“上将总司令”,张雨新是“中将副军长”。这一幕在《智取威虎山》中也出现了,座山雕的头衔就是“中将总司令”。
最后,这四大土匪心里盘算的都是“明投八路,暗投中央”。
方强之前的合江军区司令名叫孙景宇,抗战时期加入了地下党,后来赴苏联学习,因为他是勃利人,所以于1945年11月被派回合江担任了军区司令。
孙景宇有个亲叔叔,就是“四大旗杆”之一的孙荣久。
孙景宇到佳木斯后,也搞起了国民党那一套,加封委任了一批土匪、亲戚和日伪人员,谢文东、李华堂、孙荣久都当上了“司令”。
但这些人都是见风使舵之辈,“中央”一拉拢,就出现了大规模的叛乱。
孙景宇后来被撤职审查,然后动了叛变投敌的念头,但逃跑未遂,开枪自杀了。
会打仗、有国民党支持、对中共有一定的了解,这三条加起来,构成了东北剿匪的复杂形势。
05
三打刁翎
方强到任后不久,就在三道岗之战给了土匪“当头一棒”。
土匪终归只是土匪,虽然有人有枪,但作战意志和共产党部队差了十万八千里,欺负老百姓可以,但面对刺刀见红的真战场就怂了。
于是,“四大旗杆”很快就隐蔽到了刁翎地区。
这里是个盆地,但四周都是高山,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是个打游击的好地方。
1946年2月下旬,合江军区部队和苏军的一个机械化营,兵分两路,开始了刁翎地区的剿匪战斗。
苏军先到,但遭遇了土匪的伏击,死伤数十人。待合江军区四个团赶到后,扭转了战局,土匪被歼灭300多人,余部逃进了深山。
但土匪也很狡猾,而且熟悉地形,所以行踪飘忽不定。在追击过程中,依兰骑兵大队因为轻敌冒进,被500多土匪包围在了牛心屯,100多名战士全部牺牲。
第二天,军区主力和苏军赶到牛心屯,激战3个小时,将500多名土匪全部消灭。但土匪头子张雨新在心腹保护下突围逃跑。
这就是“一打刁翎”。
“二打”是在两个月以后,也就是1946年的4、5月间。
当时张雨新和李华堂匪部再次窜回刁翎,乘虚击退了留守刁翎的我军独立4团,重新占据了这一地区。
“二打刁翎”颇具戏剧色彩。当时东北民主联军刚组建了东北航空学校,选址在勃利,手头有几架缴获的日本飞机。
于是,航校为了配合合江军区的行动,给一架飞机涂上了“青天白日”标志,然后在刁翎的密林上空飞了好几圈,投下一封信。
信中说,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将于5月7日视察刁翎,嘉奖作战有功者,并命令张雨新立即修整简易机场。
张雨新相信了…不仅修了机场,还在7号一大早就列好了队,准备迎接熊主任。
飞机如约而至,但带来的是机枪扫射…而前晚就隐蔽在附近的地面部队,也随即发起了进攻。此战歼敌100多人,张雨新带领800残匪逃进了大森林。
至此,读者朋友们应该能看出问题所在了,简单一句话:剿不干净。
击溃土匪容易,但全歼却很难,匪首总是能依靠环境优势,逃脱并躲藏。
5月底,东北局经过再三考虑,决定委托中央政治局委员张闻天担任合江省委书记。
张闻天到任后,提出了“一个中心”:发动群众;“三项任务”:剿匪、生产、支前。
8月,东北局又任命贺晋年为合江军区司令,方强任政委。贺晋年是陕北红军的创建人之一,曾任红27军军长,抗战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一团团长,有在三边地区剿匪的丰富经验。
同样在8月间,“四大旗杆”又回到了刁翎地区。
于是,就有了“三打刁翎”。
10月中旬,贺晋年亲自带队,打响了这次剿匪战。和前两次一样,这次也轻松击溃了匪军,但不一样的是,一个个匪首落网了。
11月20日,大匪首谢文东被生擒;没多久,张雨新落网;12月中旬,李华堂受伤被俘。短短三个月内,“四大旗杆”倒掉了三个。
贺晋年成功的“秘诀”,说起来也简单,就是穷追猛打。但做起来其实很不容易,因为这需要坚强的意志品质来支撑。
从红军长征,到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相同的故事在不断地重复:共产党部队用两条腿,跑出了敌人意想不到的速度和线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战场奇迹。
林彪后来在表扬贺晋年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特别能说明问题。
过去红军过泸定桥,一天一晚下着大雨在泥泞中走200余里路,一面走路,一面瞌睡,一面做梦,要桥不要命。要知道敌人虽然先走了几个钟头,但是可以追上的。因为有很多偶然的机会,如敌人要吃饭、住下、休息等,这样使我们可以追上。敌人越多越好追,追击的时候不要失望。贺晋年同志追土匪追得很好,累是累不死很多人的,要舍得追。
简单来说,敌人睡觉我不睡,敌人吃饭我不吃,只要这条命在,就能追上!
06
智取威虎山
智取威虎山发生在1947年1月,“座山雕”也是真有其人,本名叫张乐山。
那时合江的“四大旗杆”已基本垮台了,张乐山就带着少数残匪,躲进了海林县夹皮沟一带的深山老林里。
杨子荣原本的任务,是完成剿匪之前的侦察工作,随行的还有孙大德等五名战士。
他们化妆成被打散的土匪,在夹皮沟遇到了一群伐木工人。杨子荣经验丰富,判断这批人应该是土匪的哨卫,于是上前用黑话和他们打招呼。
土匪们上当了,于是报告给了“座山雕”。
“座山雕”还是很谨慎的,派了一名小头目来,用黑话考验杨子荣。杨子荣镇定自若,对答如流,顺利取得了小头目的信任。
第二天,杨子荣一行被带到了“座山雕”藏匿的窝棚。杨子荣和孙大德闯进窝棚后,用枪逼着“座山雕”,喝令土匪们投降。
这批土匪不到30人,但如果真的死命抵抗,杨子荣一行也很难对付。但杨子荣“演”得太好了,所以土匪喽啰们以为这是在黑吃黑,于是就投降了。
直到被缴械押回海林,土匪们才明白,原来是被共产党抓了。
小说《林海雪原》,就是以这个真实故事为基础,进行了艺术加工。其中最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说黑话”这段,则完全是真实的。
这个故事有多精彩呢?精彩到成龙大哥都拿来借鉴。
1983年,成龙执导了他的成名作之一《A计划》。这部电影讲的是香港水警打海盗的故事。
片子最后一部分,成龙扮演的水警马如龙,乔装改扮打入了海盗的据点,靠着沉着冷静和机智应变,捣毁了海盗窝。整个过程和智取威虎山如出一辙,连对海盗头子的称呼都一样。
其实杨子荣最大的战绩还不是威虎山,1946年春,他曾孤身一人,劝降了海林许大虎匪帮400多人。
就在智取威虎山后的一个月,1947年2月23日,杨子荣在剿灭夹皮沟土匪郑云炮时,不幸中弹牺牲。
这就是特级侦察英雄杨子荣的故事。
解放战争这个“大故事”,就是由这些有名的,或无名的战斗英雄们组成的,每个环节,都有人在为信仰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