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英东1950年赴澳追查被劫物资 遭枪顶头威胁再嚷毙你

1950年,朝鲜战争开始后,英国派出了大约1.4万名士兵,包括三个旅的兵力,还有21艘战舰和80多架飞机,参与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行动,是除美国之外派遣部队最多的西方国家。

英国参与军事行动主要是为了维持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但这其实反映了“大英帝国”在战后国际局势中的尴尬地位。

当时的首相艾德礼虽然对美国的远东政策有不同看法,但在杜鲁门政府的压力下,他还是不得不妥协。但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现在手上握着一个大把柄,这个把柄在中国的新中国手里。

香港,位于南海之滨,与中国大陆只隔了一条深圳河。作为英国在远东的“皇冠明珠”,香港也是帝国最后的遮羞布。不过,香港的经济命脉却与大陆紧密相连,可以说“香港乱不乱,新中国政府说了算”。

1949年10月,解放军攻占广东时,四野的战斗力很强,如果华南局一声令下,几个小时内就能扫平香港的英军。但解放军并没有行动。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香港街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那时候的香港还保留着许多老香港的韵味,街道两旁是各式各样的小店,卖着小吃、杂货和日常用品。人们穿着朴素,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生活的烟火气息。那时的香港,既有着传统的古朴,又带着新兴的活力,仿佛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记录着那个年代的独特风情。

根据毛主席等领导人的深思熟虑,决定暂时不收回香港,一方面是为了在新中国遭受西方封锁时,保留一个与西方交流的通道,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制约英国,防止他们完全听从美国,与中国对立。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港英殖民政府的官员们陷入了困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香港对内地的贸易占其总贸易量的37%,其中,从大陆输入的粮食和日用品占香港民生需求的60%以上。

美国主导的全面禁运政策,其实把香港逼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如果严格执行禁运,香港可能失去作为转口港的地位;如果采取一些应付手段,又可能遭到美国的制裁。

这种矛盾在1951年5月联合国对华禁运决议通过后达到顶峰。港英当局被迫颁布《进出口(战略物品)规例》,但暗中保留了“例外许可”制度。

当年的香港英国官员心里明白:“我们得在华盛顿的压力和香港的实际状况之间小心翼翼地平衡。”根据档案记录,1951年至1953年期间,香港对大陆的“非战略物资”出口量反而增长了23%。

抗战胜利后,香港的码头又恢复了生机。

包括纺织品、药品、钢材、汽油、煤油、柴油以及五金、麻包等“灰色物资”,通过复杂的报关程序不断向北方输送。

一些商船为了逃避监管,通过关系拿到了所谓的“特别通行证”。这些船在夜间离开港口后,会关闭定位设备,沿着大屿山西边的一条隐蔽航道悄悄驶向澳门。港英政府的海事部门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了这种行为。

由于香港的限制,葡萄牙统治下的澳门凭借其中立地位,成为了突破贸易禁运的重要据点。澳葡政府巧妙地利用《中葡友好通商条约》中的一些条款,将贸易管制的标准定为“非军事用途物资”。

这种政策的模糊性催生了一个独特的贸易环境。1951年,澳门注册的贸易公司数量急剧增加。南光公司、南华公司等中资机构通过隐秘的控制布局,构建了一个覆盖东南亚的采购网络。

南光公司就像个隐藏得很深的高手,它的运作方式非常低调,堪称低调行事的标杆。公司的澳门总部就藏在一条普通的街道上,一栋不起眼的小楼里,这个地方一般人根本不会注意到。靠着何贤、马万祺这些爱国商人的人脉关系,公司悄悄建起了三个完全独立的运作系统。

何贤,人们常称他为澳门的“幕后掌权者”。

采购团队使用“南洋贸易行”的名字与供应商打交道,运输团队则通过“广昌船务”安排船只,而结算团队则借助澳门的银行处理境外的资金结算。

为了躲避检查,重要的物资常常采用“二次包装”的方法。比如,将五金工具标示为“农具配件”,抗生素则伪装成“鱼肝油制剂”。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这一场商业斗争里,霍英东的创业经历就像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出身于疍户家庭的霍氏家族,曾多次遭受海上灾难的打击。1923年,一场台风夺走了霍英东两位哥哥的生命,而到了1930年,当他的父亲去世时,全家只剩下几件破旧的渔具。

霍母刘氏带着三个孩子上岸后,在湾仔坚尼地道搭棚居住,靠替人缝补衣服维持生计。但说得好,患难出英雄。小小年纪的霍英东在皇仁书院半工半读时,就已经展现出商业天赋。他在学校承包汽水销售,通过“买十赠一”的策略,每天能卖出上百瓶汽水。

抗战胜利后,霍英东用卖母亲首饰得来的几百港币起家,买了一艘没有动力的小帆船开始做海上运输。朝鲜战争爆发时,27岁的霍英东刚刚组建了“信德船务”。

霍英东与他的第一位夫人吕燕妮

他凭借对海洋情况的了解,最先发现了澳门的贸易机会:从新加坡买来橡胶,通过马六甲海峡运到香港,然后把这些货物装上渔船,在夜间航行到澳门。每次航行都能赚到三倍的利润。

后来,霍英东的运输生意扩展到了柴油。由于柴油比水轻,装载柴油的船吃水较浅,航行在海上时,别人很难看出船里装的是什么,这在当时东南沿海局势不太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更加安全。

为了应对海上可能出现的风险,霍氏船队创新了一种“三船联保”的方法。在这个方法中,领航船配备了望远镜来侦察前方的情况,运输船则装上了加固的钢板以增加安全性,而护航船则配备了武装人员来保护船队。

起初,霍英东并不清楚,他运送的橡胶、柴油等物资,其实主要的买家是被我党华南局掌控的“南光公司”。

霍英东因为多次运送“禁运”物资,价格公道,到货及时,所以引起了南光公司负责人的注意,并被列为可靠的合作伙伴之一。

从左至右:马万祺、柯正平、陈浩然、何鸿燊

运输这些稀有物资的航线总是充满了挑战,霍英东的船只因为运输的货物特殊,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注意。他们还勾结港英政府,把霍家的一艘货船炸沉了,以此表示警告。

有一次,一艘货船不幸被殖民政府的巡逻船撞沉,损失巨大。然而,那时的霍英东已经清楚自己的行动可能带来的风险,但他依然坚定地继续前行。

面对港英当局和国民党特务的阻挠破坏,霍氏船队把传统帆船改造成了混合动力,保留风帆作为伪装,实际上依靠改装的美国GMC发动机驱动。

货舱的设计非常巧妙:底部有两个隔层,可以通过往里面注水来调整船只的吃水深度,这样可以让船在水中的位置更灵活。另外,夹层里填充了软木,这样如果发生意外沉没,船体还能保持一定的浮力,增加安全性。

最巧妙的是可移动的货仓系统,船员把货物装进可以拆卸的铁箱里,遇到检查时能迅速沉到事先定好的海底位置,等到安全后再捞上来。

1949年的港英警察和国民党士兵

这项技术革新让霍氏船队的运输效率提高了三倍。在1952年的高峰期,他们的船队每个月能完成20个航次,承担了澳门转口贸易15%的运输量。

南光公司的记录显示,霍英东在1951年至1953年间,总共运送了5000吨橡胶、1.2万吨钢材以及400多箱药品。这些物资在天津港卸下后,通过铁路秘密运往丹东前线。

对付那些正常做事的人还好说,可要是碰上那些什么手段都用的坏家伙,那可就麻烦了,一不小心连命都可能保不住。

在从香港到澳门约60海里的珠江口水域上,曾经被外来势力分割的这片海域,如今活跃着三股力量:挂着英国国旗的港英巡逻船、涂有国民党标志的炮舰,还有被称为“大天二”的一些亡命之徒。

这些由国民党败军、海盗和黑帮组成的武装团伙,就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群,在水路上随意抢劫。

50年代的澳门,是个非常特别的地方。那时候,澳门是连接中国内地和世界各地的门户,有很多船来来往往。人们可以在这里购物、吃美食,还能看到许多外国的建筑和文化。那个时候,澳门的居民大部分都是葡萄牙人和中国人,他们共同生活在这个小岛上。虽然生活条件比现在差,但是人们非常友好,大家相处得很融洽。那时候的澳门,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国际社区,充满了多元文化和活力。

他们装备着美国援助的M2重机枪和日本制造的鱼雷艇,连港英的水警都得让路三分,而澳葡当局更是敢怒不敢言。

1950年冬天的一个早晨,霍英东亲自押送一艘载有钢管的货船从香港出发前往澳门。然而,在航行到半路时,这艘船被一伙来历不明的武装分子拦截了。

对方装备特别厉害,快艇的速度比货船快得多。要是惹怒了他们,不仅货物保不住,连命都有危险。霍英东心里明白,这个时候硬拼不是明智的选择,只能眼睁睁看着这帮海盗把船上的钢管全都抢走。

随后,霍英东通过自己的关系得知抢劫货船的正是“大天二”。他不甘心吃哑巴亏,决定亲自前往澳门搜集证据,向当时的殖民当局举报对方。

他到了澳门之后,四处查访,没多久果然发现有人在码头出售钢管,正是自己之前被抢的那批货物。

霍英东年轻时是一位充满活力和干劲的年轻人。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就知道生活的不易,也早早地明白要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他脑子灵活,眼光独到,总能抓住一些别人忽视的机会。那时候,香港的经济刚刚起步,各行各业都在快速发展。霍英东抓住了这个时机,从摆小摊、做小生意开始,一步步积累资本。他特别喜欢冒险,但又非常谨慎,总是在深入了解市场和风险后再做决定。他的性格中有股不服输的劲头,遇到困难从不退缩,而是想办法解决。霍英东还特别注重学习,尽管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但他通过自学和请教别人,不断充实自己。他不仅懂生意,还对政治、文化等领域都感兴趣,这让他在后来的事业发展中有更深的见解。年轻时的霍英东不仅是位商人,还热心公益,常常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他的这份善良和责任感,为他后来的人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正是凭借这些品质,他一步步从一个小商贩成长为一名备受尊敬的企业家。

那时候霍英东才27岁,年轻气盛,什么都不怕。他立刻上前理论,并表示要去澳门警局举报这些人。

没想到对方竟然不为所动,不仅不害怕,反而叫卖得更起劲了。霍英东大怒,正要过去动手,突然听到后脑勺传来勃朗宁手枪特有的击锤声响。

霍英东一惊,感觉到枪管缓缓沿着脊背移向脖子,身后那人冷笑一声说:“再吵我就毙了你。”

在香港和澳门,社团林立,帮派众多,街头经常发生仇杀事件。每当这时,总会有人当街被枪打死。霍英东知道自己现在处境危险,只好默默退出人群,不再参与。

回到酒店后,他怎么也想不通,心里憋着一股气,于是去澳门警局报了案。没想到,澳门的警察比他还怕国民党的势力,只是随便应付了一下,之后就没了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