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听说过这样一个国家——所有邻居都是同一个国家,四面八方都是别人的“家”,自己却孤零零地“圈”在里面?莱索托,这个名字在中国网络几乎没几个人能念出来,却有着全球独一无二的地理身份。它不光是非洲唯一的“国中国”,还被列进全球最贫穷国家名单。你可能觉得非洲国家都穷,穷到什么程度才叫穷?莱索托的人均GDP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零头,甚至很多人家只靠小块地种点土豆养活自己。更离谱的是,这个国家“活着”的方式,居然和中国台湾以及美国有着千丝万缕的纠葛。到底这个地方怎么能一点也不被世界瞧得起,还被大批台湾商人卷款而逃,留下全国老百姓伤心落泪?这样的国中国,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局面?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往下看。
放眼地球,谁家会把自己的国家全部包裹进别人的怀抱?莱索托就像是南非人“口袋里的糖果”,这里的山、河、道路,全都要依赖南非。两国本就像住在同一栋楼里,一家人过日子还容易弄个小摩擦,何况这是两个级别完全不同的国家。莱索托的历史一开始并不寂寞,早在19世纪,从各个小部落东拼西凑聚成了一个“大团圆”,莫舒舒一世挺身而出,把散落的巴苏陀人拉在一起。可好日子没过多久,英国人跑来分一杯羹,把莱索托纳入了自己的保护地,后来又合并进开普敦殖民地,直到1966年才“脱单”独立。你以为“从此天下太平”?恰恰相反,独立后并没有赢得真正的自主——经济上离不开南非,地理上没法自给自足。这里大部分都是高原山地,土地不适合种庄稼,打铁还得自身硬,可莱索托苦于没资源,唯一能“炫耀”的就是钻石和旅游,两项都离不开外部输血。到底被南非“全包围”,是福还是祸?让我们继续挖一挖。
从地形到经济,莱索托简直是“大山里小媳妇”,过日子难上加难。30,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大半是海拔极高的高原和高山,平原少得可怜。每年冬天,气温能跌到零下十度,不像普通非洲国家,只能种耐寒作物,农业产量一直上不去。于是,这里的经济老早就被矿业和旅游拽着走。然而,钻石储量有限,旅游业也不及邻居南非那般红火,小国民只能“望梅止渴”。更要命的是,莱索托和南非的关系可谓“母子”,而不是平等的贸易伙伴:水、电和公路全部“看南非脸色”,国家的命脉都被人家攥在手里。有外国网友说莱索托像一只被困在南非花园里的小兔子,伸长脖子要吃草还得先看大象让不让路。大多数自家普通人也只能接受这样的命运,甚至有近四分之一的劳动力,选择去南非打工当服务员或矿工,只要南非经济一有风吹草动,莱索托马上跟着摇晃。有人说,“我们这里没什么经济,能吃上一口巧克力都是南非给的。”可这样“靠别人”的生活,终究不是长远之计。
时间来到21世纪初,看起来,莱索托人“翻身做主”有了希望。美国人抛出一根救命稻草——《非洲增长与机会法案》(AGOA),让莱索托的商品以零关税出口美国,这下,全国老百姓眼睛一亮,有机会发财了。台湾商人也眼疾手快,迅速在当地设厂,把莱索托变成纺织出口美国的跳板。莱索托一跃成为非洲纺织品出口大国,几万工人有了工作,全民热烈欢迎台湾企业家,连总统都跑去剪彩。可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美国突然宣布,取消了中国大陆纺织品出口配额。原本只能通过莱索托“借道”的货物,直接从中国大陆发去美国,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台湾商人一看情况不妙,连夜跑路,卷走了大量资金。刚才还在工厂车间打卡的莱索托工人,一觉醒来,发现厂子倒闭、工资没了,连希望都丢了个精光。整座城镇失业潮一夜爆发,许多家庭从此陷入贫困。而台湾商人的做法,直接让“台湾人”三个字在民间变成了负面形象,有人甚至把中国人也捎带着讨厌。“我们帮你致富,你却骗了我们”,这是莱索托当地人口中常听到的哭诉。
就在观众以为事情已告终结时,危机又一次翻天覆地。台湾商人“出逃”,不仅让莱索托经济陷入长时间低迷,还使当地对外来投资极度戒备。原本台湾商人在莱索托的口碑还算不错,人们觉得他们带来了就业,拉动了城市建设,可这场跑路“事件”是一记暴击,彻底翻转了形象。很多莱索托人开始怀疑所有外来华裔人士,哪怕是大陆来的中国人,也被无端拖入“黑名单”。有本地司机直接表示,不愿意给中国人拉活儿。“你们中国人是一样的吧?”这样的误解,不仅刺痛了不少真正用心做事的中国企业家,更让莱索托的对华期待一度跌到历史新低。另一方面,美国本身也在收割利益,贸易配额一变,全球产业链跟着调整,受伤最深的反而是像莱索托这种小国。他们没有议价能力,只能在大国的游戏规则下被动参与。当初台湾工厂带来的希望,最终变成了失业、贫困以及长久的不信任,而华裔群体在莱索托的处境,也被这场危机连根拔起。
表面上看,莱索托纺织业倒下之后,全国形势似乎慢慢平息了。工人们换了新工作,有些家庭靠南非的汇款熬过难关,市场重新恢复平静。实际上,危机如影随形,更深的伤口始终存在。莱索托失去了制造业基础,年轻人缺乏稳定就业机会,很多人只能外出当廉价劳工,生活仍在贫困线挣扎。国家想要自立,却屡屡被外部因素掣肘。台湾奸商跑路事件,不仅让莱索托苦上加苦,也让国际投资者对小国市场望而却步,融资难度更大。南非与莱索托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社会分化加剧。莱索托政府想推进新政,振兴本土产业,但没有外来资金和技术,就像一条没有鱼的渔网。连普通莱索托居民都在讨论,“我们是不是只能一辈子给别人打工?”两岸形象也深受影响,外来华人的身份变得尴尬,所有华裔都被贴上“奸商”标签。全球化背景下,小国难以掌控自身命运,成为低端产业链的牺牲品。而这伤口,至今仍愈合无望。
说了半天莱索托这个“国中国”,你可能觉得这就是世界上最惨的穷国家,什么事都推给外部。其实,真要分析下来,所有问题都不是单方面的——台湾奸商跑路,固然可恼,可莱索托自身过度依赖外来投资,一直没找到自己的优势。同样,全球贸易你来我往,哪个国家不想多捞点好处?美国一纸政策就能让大批小国产业垮掉,这才是整个国际经济体系最直接的“黑手”。说莱索托太信任台湾商人,有人还恭维他们“善良贵族”;说美国贸易法保护发展中国家,其实暗藏了更多收割的算计。是谁让莱索托变得如此弱小?是自身资源匮乏,也有国际规则的“算计”。总结起来,这场风波,大家嘴上都夸公平,实际好处都被强者揣进了自己口袋。外人看热闹,真正受伤的从来都是最底层的小人物。
这事儿,你怎么看?台湾商人跑路,莱索托经济崩溃,外来投资成了“洪水猛兽”。可是,假如某天国内企业也在海外遇到政策变动,你希望他们为当地员工负责吗?面对全球化浪潮,是不是只有强者才能占得便宜?到底该让国际贸易更公平,还是像美国这样一修改政策就让别人喝西北风?你觉得,经济合作应该是互惠互利,还是就是谁抢快谁赢?欢迎评论区一起掰扯,到底谁才是全球经济博弈中的最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