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北京某小区地下室。62岁的李阿姨轻手轻脚起床,开始为儿子一家准备早餐。800公里外,上海某建筑工地,64岁的张叔叔正在检查安全帽,这是他来这座城市打工的第三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老漂族”。本该安享晚年的年纪,却背起行囊远走他乡,继续着人生的远征。
黄昏启程:银发族的迁徙图景据统计,中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其中专程来帮子女带孙辈的占43%,为照顾子女生活的占25%,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为谋生而继续打工。这些老人的迁徙轨迹大多从乡村、小镇流向大城市,从中西部流向东部沿海。他们带着不舍离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乡,在陌生城市开始“二次漂泊”。
三重驱力:为何晚年还要远走他乡?家庭纽带的力量是最主要的推手。“孩子们在大城市压力大,我们不帮谁帮?”这是大多数老漂族的心声。当下年轻夫妇双职工比例高,育儿成本高昂,老人们的支援成为许多城市年轻家庭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经济现实的考量也不容忽视。许多农村老人没有充足的养老金,为了不给子女添负担,甚至还要补贴子女,只能继续打工。城市里的保洁、保安、环卫等岗位,也向他们敞开着大门。养老观念的转变让一些老人主动选择成为“老漂”。与传统“养儿防老”观念不同,越来越多老人愿意与子女共同生活,既照顾子女,也获得照料,形成一种新型的代际互助模式。
漂泊之困:银发远征军的挑战文化适应是一大难关。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看不懂地铁线路图、听不懂当地方言、不习惯城市生活方式...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却成为老人们日常生活的巨大障碍。社交孤独是另一种痛。离开生活几十年的家乡,意味着离开了熟悉的社交圈。在城市里,老人们常常被困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找不到人聊天,缺乏情感寄托。身体健康面临挑战。不适应当地气候、看病报销不便、劳累过度等问题困扰着许多老人。一份调研显示,近六成随迁老人患有慢性病,超四成表示身体状况比在家乡时差。身份认同的困惑同样存在。“我是谁?是农民?是打工者?是祖辈?还是城市的陌生人?”这种身份模糊感让许多老人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微光处处:在漂泊中寻找安顿尽管面临重重困难,许多老人依然在异乡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智慧。社区里的同乡会、广场舞团体、老年大学课程成为他们建立新社交圈的起点。一些社区专门开设了智能手机课程,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不少老人也开始在代际照顾中找到新价值。“看着小孙子一天天长大,教他说家乡话,给他讲老家的故事,这种感觉很幸福。”一位来自湖南的奶奶这样说。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理解父母的付出。他们会有意识地留出时间陪伴父母,带他们熟悉城市,感谢他们的付出。
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需要共同行动面对日益庞大的老漂群体,社会需要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政策层面应推动医保异地结算落地,增加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为随迁老人提供更多社会参与机会。社区层面可以组织更多适合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建立互助组织,帮助老人们建立新的社交网络。家庭层面需要更多的理解与沟通。年轻人应该意识到,父母的选择背后是深深的爱,这份爱需要被看见、被感激、被回报。
每个人都会老去,每个家庭都可能面临类似的抉择。老漂族的故事,是我们这个时代变迁的缩影,也是关于爱、牺牲与韧性的叙事。这些银发远征军用他们的晚年时光,架起了城乡之间的桥梁,联通了代际之间的情感。他们的付出值得被看见,他们的困境需要被关注,他们的黄昏远征,应当获得社会的温暖回应。
【一起公益】我们是一个长期关注偏乡留守与流动儿童的公益纪录片制作团队,邀请大家一起参与公益影像的创作,让更多边缘群体的需要被社会看见,大家的力所能及,就可以汇聚成江河,推动社会正向积极地改变。
您的每一笔“打赏”支持,都将直接帮助我们在乡村里多走一里路,多去探望一个孩子,它将直接转化为镜头里的真实影像,帮助我们完成这部充满泥土气息与生命温度的纪录片。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山野间的坚韧与纯真,让他们的故事,温暖远方...
我在过去十年间行走几十个中国乡村,拍摄作品持续关注教育公平与儿童成长议题。
非常感谢您能对留守/流动/困境儿童公益纪录片的拍摄给予支持与帮助,让我们一起关注他们健康成长,让他们活的自由、幸福而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