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早晨六点整,老王家的三口人已经冲上了京津高速。
小张在后座兴奋得像个猴子,两只小脚丫不停踢着前排座椅,嘴里还嚷着今天要抓个脸盆大的螃蟹。
老王握着方向盘的手都在发抖,倒不是因为紧张,主要是副驾驶座上的媳妇正用手机外放着赶海攻略视频,音量调到了最高档。
天津东疆湾的停车场比想象中还热闹。
车子刚停下,穿着雨靴拎着水桶的大爷大妈就围了上来,活像一群等待喂食的海鸥。
"耙子要伐?十块钱一个!" 这位戴着遮阳帽的大妈说话带着浓重的滨海口音,手里举着的铁耙子闪着诱人的光泽。没等老王开口,小张已经抢着要了两个。
滩涂上的人比庙会还多。远远望去,弯着腰的人群就像在给大海鞠躬。海水黄不拉几的,扔块石头下去能溅起三朵泥花。不过这阻挡不了小张的热情,小家伙卷着裤腿就往水里冲,结果第一步就陷下去半只脚,吓得嗷了一嗓子。老王赶紧过去拎人,结果自己也没站稳,差点表演了个标准的"狗啃泥"。
"这地儿跟我老家的芝麻酱一个色儿。"老王媳妇蹲在水坑边嘀咕。她手里的小铲子倒是很争气,随便挖几下就能带出来三四个花蛤。最有意思的是那些会喷水的小洞,看着就像海底生物在玩吐口水比赛。小张很快就找到了诀窍,专门找那些吐得最欢的洞下手,一铲子下去准能挖到货。
远处突然传来一阵骚动。几个赶海老手提着满满当当的塑料桶往岸上走,桶里时不时传出螃蟹撞壁的声响。这可把小张馋坏了,拽着老王就往深水区走。事实证明这是个愚蠢的决定——还没走出十米,老王就感觉脚底发飘,整个身子开始往下沉。
"完犊子!"老王下意识喊出了老家的口头禅。他使劲抬了抬腿,结果拖鞋直接和泥巴来了个深情拥吻。老王媳妇见状赶紧过来帮忙,结果自己也陷了半个身子。最惨的是小张,一米二的小个头差点就被泥潭吞了半个腰,吓得哭都不会了。最后还是旁边一个赶海大爷扔过来根棍子,一家人才连滚带爬地逃回安全区。
缓过劲来之后,老王媳妇看着满身的泥巴直叹气:"咱这是赶海还是赶泥啊?"不过收获倒是挺不错,小半桶花蛤外加一只不知道谁掉的小螃蟹。可惜这小家伙命不够硬,还没到家就翻了白肚皮,害得小张在车上哭了一路。
午饭选在了二十公里外的海鲜馆子。进门时服务员上下打量着他们,那眼神活像是在看逃难的。等菜的时候,隔壁桌的大哥瞄了眼他们家的小桶,笑得差点把茶水喷出来:"哥们儿,你们这是去体验生活啊?"老王尴尬地挠挠头,心想早知道就该把身上的泥点子说成是行为艺术。
东疆湾的赶海文化其实挺有讲究。老渔民都知道要看农历,采蛤的最佳时间是每月初一十五前后那几天。这地方的滩涂特别适合贝类生长,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有人专门来挖蛤蜊。现在虽然成了网红景点,但本地人还是保持着最原始的赶海方式——带个小马扎,拎着铁耙子,一坐就是大半天。
回程路上,小张抱着空水桶睡得直流口水。老王开着车,脑子里全是白天惊险刺激的画面。他瞄了眼后视镜,看见媳妇正低头查着什么,问了一句才知道原来是在看下周的潮汐表。"还去啊?"老王差点把车开到沟里。"那不然呢?"媳妇头都不抬,"新买的雨靴可不能白买。"
天津的晚霞特别漂亮,染红了半边天。老王突然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一本连环画,说海边有种生物叫招潮蟹,会跟着潮水来来回回地跑。现在想想,他们这家人跟那螃蟹也没什么两样,明知道可能会被潮水困住,但还是忍不住要往海边跑。
海鲜的味道还留在齿间,后座上传来小张均匀的呼吸声。老王轻轻按了下喇叭,前方的路标显示距离北京还有八十公里。车里安静得很,只有导航偶尔发出的提示音。这一天过得可真够热闹的,从差点被泥潭吞没到吃上鲜美的海鲜,从空手而归到收获意外惊喜,这些零零碎碎的画面在老王的脑海里轮番上演。
小张在睡梦中翻了个身,嘴里咕哝着明天的计划。老王和媳妇相视一笑,两人都知道,下个周末八成又得再来这么一回。没办法,赶海这事儿就跟嗑瓜子似的,明知没什么实在东西,就是停不下来。更何况,这么刺激的家庭活动,上哪儿找第二家去?
本文就是想把社会正气给宣扬起来,压根没有要去侵犯版权或者肖像权的想法哈。要是真有侵权的情况,就赶紧联系我们,一起商量着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