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河东区人民医院因为持续亏损,不得不拖欠了职工4个多月的工资,还欠了快一年的养老保险,医院的正常运作已经步履维艰。为了突破困局,当地政府按照临东改字[2003]1号文件,让医院走上了改制之路。那份文件里白纸黑字写着:医院改成“民办公助”,仍然属于公益性非营利医疗机构,职工身份和事业编制不变。
时间过了十年,2014年医院又迎来二次转型,成了“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政府再次承诺“老人老办法”,在编人员待遇不变。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拧巴得让人没法安心:业绩压力像山一样压下来,工资变成基本加绩效,收入完不成直接扣减,许多医生调侃“听诊器成了计算器”。欠薪成了日常,到了2024年,医院已经从2月开始拖欠工资十多万,管你事业编还是合同工,待遇成了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营收任务压得医护喘不过气。有的医生说:“不做够50万的业务就拿不到工资。”他们早习惯了向上反映情况,结果等来的却是各部门的踢皮球:卫健委指着人社局,人社局承认立案调查半年不见下落,卫健局说“没收到举报”,没有人提业绩指标制到底合不合理。律师直接点破,“编制空挂,监管踢皮球”,爆出医院改制过程是否合法和职工权益被侵蚀的问题,确实谁都难辞其咎。
命运的变化早已暗暗生根发芽。医院事业单位的稳定性,从来就与代价共存。潮水涨退、周期变动不是单靠个人努力与否能决定的。很多医护盯着区区几十万指标压力,辛苦到夜班、查房、写病例,最后还是难逃工资迟发和欠薪。医师节又近,“德馨于行,技精于勤”的期望,在现实逼着医生创收面前,成了奢谈。医疗体制变动,事业编制不等于一劳永逸。人在江湖,只盯着水面,就会忽视水下的激流险滩。
从更高处每个人命运,都会受行业周期、社会环境影响——和努力多少关系没那么大。一个岗位的稳定,背后早就预置了等价的代偿。越是大环境迎来转变,越要对自己的环境保持敏锐,跟得上转型,才能不被困在原地出不来。正如前段时间卫健委鼓励医生业余做副业,一些地方允许教师带编去创业,看似细杂,实则透出危机和机会的密码。二三十岁的顺风顺水,到头来未必真是“永恒”,等行业变了,醒悟已晚。
到了真正想要转型的关头,动力也可能早已耗尽。与其抱怨制度和不公,不如提早思变。环境不变就换打法,环境变了就早点调整。生命和行业一样,都总会有潮起潮落,真正能走稳的,一定是那些既能看到时代转向也能及时行动的人。就像医生们编制依然在,可现实职位已全然不是当初承诺的模样,谁能转得快一点,谁就能继续生存。正视自己的处境,学会转向,才算理解了人生的“江湖”。
回过头来看这一切,压力和困顿未必就是终点。经历得多了,才明白,活下去最重要,熬过每一次变化,才能慢慢调好自己的节奏。对于每一位还在岗位上的医护来说,也许改变并不可怕,关键是别让自己困守原地。能争取更好的环境就别犹豫,不能离开体制就想办法活着坚守。每个人能做的,就是尽量谋划自己的可控,接受一切不如意,然后一点点找回自己生活的动力。时代需要你的时候,你就是那道光,不需要的时候,也别太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