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贝森特竟称中国伟大,关税战落幕后,中美谁是赢家,答案浮现?

最近,华盛顿的政坛忽然上演了一出让人意想不到的“变脸”戏码。就在宣布将24%惩罚性关税暂停期延长90天没多久,美国财长贝森特还在镜头前强硬表态,说什么“美方绝不后退”。

谁曾想,短短一天之内,这位鹰派人物的态度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先是在社交平台发文称中国为“伟大国家”,虽然这条推文很快就消失了,官方解释是“图片上传错误”。

但紧接着,贝森特又亲口透露了一个关键信息:美方已经悄悄撤销了12项此前针对中国的制裁措施。这种前后矛盾、近乎反常的表现,不禁让人疑惑:这究竟是一时失言,还是华盛顿在多重压力下,不得不释放的某种信号?

答案,或许就藏在谈判桌外、幕后的较量中。这出戏撕开了美国虚张声势的外衣,暴露了其在经济困境、关键供应链受制以及盟友离心倾向下的真实窘境。

关税,自己先挨一刀

华盛顿最初挥舞关税大棒,高喊着要保护本国利益,可很快就发现,这把刀首先伤到了自己。今年7月下旬,中美在斯德哥尔摩进行经贸谈判时,美方提出“用稀土换关税让步”,甚至想捆绑俄罗斯石油问题,但这些要求都被中方当场驳回。谈判因此陷入了僵局。

美国国内经济的警报早已拉响。今年6月,美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2.7%,高企的通胀压力,正实实在在地压在每个普通民众的肩头。

美联储发布的“褐皮书”也证实,企业为应对额外关税成本,正普遍将负担转嫁给消费者。这意味着,贸易战的苦果,最终还是由美国民众默默吞下。

更直观的痛感来自实体经济。比如,今年第二季度,洛杉矶港的货运量暴跌了22%,港口昔日的繁忙景象已然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冷清。

货运量的骤降直接冲击了就业,约有1.5万名码头工人面临裁员困境,他们的生计受到了贸易冲突的直接威胁。

某知名杯壶品牌,就因关税问题额外支付了4000万美元。这笔巨额开销,无疑给企业运营带来了沉重负担,也削弱了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今年6月,美国对华的原油出口量,从去年同期的8亿美元直接降至了零。这些数据都指向一个事实:特朗普政府的单边关税政策,正让美国经济“内出血”,使其失去了继续升级贸易战的底气。

战略命脉,握在中国手里

在斯德哥尔摩谈判陷入僵局的背后,是中国在关键领域展现出的强大战略韧性。中方立场坚定,明确拒绝以牺牲自身核心利益为前提的任何协议。

事实证明,中国并非没有王牌可打。尤其是在战略资源领域,中国在全球稀土加工产能中占据85%至90%的绝对主导地位。这让美国国防工业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度,高达惊人的87%。

这种依赖的脆弱性,直接体现在美国的军事装备上。F-35战机,这款美国最先进的隐形战斗机,就因为稀土供应问题,成本激增了18%。

更令人忧虑的是,有数据显示,美军当前的导弹库存仅够8天作战。这意味着,一旦失去关键战略资源的稳定供应,美国的军事机器都可能面临停摆风险,这比任何贸易逆差都让五角大楼感到恐惧。

除了稀土,中国还收紧了石墨出口。石墨是电动汽车电池制造的关键材料,这一举措无疑给美国的电池产业带来了巨大冲击,考验着其在新能源领域的雄心。

在能源方面,中国更是展现了其独立自主的战略眼光。尽管美国不断施压,但中国仍无视威胁,每日以高达25%至30%的折扣价,稳定进口200万桶俄罗斯原油。这不仅保障了能源安全,也削弱了美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影响力。

中国的金融工具也同样重要。作为美国国债的重要持有者,中国手握7500亿美元美债。同时,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日益成熟,也为全球贸易提供了美元之外的选择。

即便在谈判僵持期间,美国的企业巨头们也用行动表明了立场。波音、高通等公司高管密集访华,寻求深化合作。他们深知,政治口号无法替代市场,失去中国市场就等于失去未来。贝森特后来承认“中国有我们想要的东西”,这并非客套,而是美国在关键资源和产业供应链上被中国精准“点穴”后的无奈表达。

盟友掉头,美国反被孤立

特朗普政府曾试图构建一个“全球孤立中国”的统一战线,然而,其单边主义和“美国优先”政策,反而导致了盟友体系的逐渐瓦解,使其陷入了自我孤立的困境。

最明显的例子,便是欧盟、日本和加拿大等国,非但没有跟随美国对华实施关税,反而联合起来形成了“反美关税”联盟,对美国征收报复性关税,反击其贸易霸凌行为。

日本石破茂政府和加拿大特鲁多政府,均明确表态不会盲目跟随美国的对华政策。他们优先考虑的是自身国家的经济利益和全球贸易的稳定性,而非为美国的单边主义买单。

今年7月2日,特朗普单方面宣布与越南达成“历史性协议”,随即公开宣称“很快会和中国达成协议”,试图制造外部施压成功的假象。然而,这一“协议”随后被证实并未落实,越南方面对此甚至表现出“无视”的态度,让特朗普的外交信誉遭受重创。

为了应对美国的单边主义,全球贸易伙伴正在积极寻求多元化。例如,欧盟便与印尼深化了经贸合作,签署了多项重要协议。这表明,在遭受美国“关税大棒”的敲打后,曾经的盟友们正在主动“去美国化”,寻求更加稳定和自主的贸易路径。

就连韩国,尽管最终接受了美国15%的关税,并承诺向美国投资3500亿美元,但这些合作更多是一种压力下的权宜之计。欧盟向美国提供了高达1.3万亿美元的“大礼包”,也更像是为了缓和紧张,而非对美国政策的认同。盟友们纷纷“另起炉灶”,使得美国试图孤立中国的战略,最终演变成了自我孤立的幻象。

终局:现实,不讲情面

当美国财长贝森特那条称中国为“伟大国家”的推文被迅速删除,并被解释为“图片上传错误”时,我们都心知肚明,那绝非一次简单的技术故障。它更像是华盛顿在经历三重压力——国内经济阵痛、关键供应链被扼以及盟友体系瓦解后,不得不吐露出的真实心声,是其不得不正视现实的窘迫写照。

最终,今年8月1日,特朗普签署新的“对等关税”行政令,将印度、巴西等92个国家列入名单,但中国却被排除在外。这一结果并非偶然,而是上述三重压力共同作用下的必然。它标志着一场持续已久的博弈,暂时画上了一个逗号。

这场博弈的暂停,并非某一方的完胜,而更像是双方在认清各自筹码和底线后的“各取所需”。特朗普拿到了可以对内宣称的“胜利”,即对其他盟友征收了关税,为他提供了政治上的缓冲和宣传素材。

而中国,则在坚守核心利益与发展主权的前提下,成功抵御了外部压力,保住了自己的战略空间。这展现了中国在复杂国际博弈中,坚定而灵活的战略定力。

事件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清晰地揭示了在全球化深度交织的今天,任何试图通过单边霸凌手段来达成目的的行为,都存在着明确的效力天花板。历史的天平,正在从过去的单极施压模式,向多极力量的相互制衡与平等对话的方向摆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