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死前写给刘禅的密信,80年后出土,后人感叹:诸葛亮可瞑目了

【引言】

你能想象吗?一个国家的命运,居然被一封密信、几个决断和一场接连不断的北伐搅得天翻地覆。相传在三国鼎立的年代,蜀国最辉煌的时刻,却也是它走向灭亡的序曲。有人说“乱世出英雄”,可这些英雄到底是天降祥瑞、力挽狂澜,还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做了历史的棋子?三国的硝烟散尽,到底谁是真正的赢家?蜀汉的结局真的如小说那般无奈吗?

【第一高潮】

“成也英雄,败也英雄。”蜀汉的诸葛亮,被一代代中国人奉为智慧和忠诚的象征。可要说争议,三分鼎立各有各的“铁粉”:有人说诸葛亮一心为民,鞠躬尽瘁,但也有不少人嘲讽他是个“狂热的赌徒”,把蜀国的国运堵在连年北伐上,后继无人。内部斗争、人才流失、北伐屡败,真的是天命不在蜀,还是诸葛亮自己埋下的雷?后人褒贬不一,到底谁有道理?故事精彩处,还在后头。

【发展过程】

很多人以为历史就像小说,只要有主角光环,坏人都会跌跤,主角总能逆风翻盘。但现实比小说复杂多了。诸葛亮死后,蜀国的“继承班底”并不稳,凭着一股子气儿支撑的姜维,刚接手就像小媳妇熬成婆,上有刘禅这个只顾吃喝玩乐的董事长,下有黄皓等一众班子混吃等死,中间的将才又青黄不接。老百姓们过得倒是一天安稳一天,但一问朝堂,外面敌人环伺,内部却暗流涌动。历史学家有的说这是蜀国小气候自足,根本没必要招惹曹魏;也有人指责如果诸葛亮不搞“事必躬亲”,敢分权用人,说不定马谡、姜维早变成“名帅”。百姓怎么想的?他们更关心明天米价涨不涨,家门口田能不能种。

【第一低潮】

北伐多年,诸葛亮虽然没有像三国演义里那样“神机妙算”,但治理国家确实扎实。他的法令多、规矩细,谁也别想钻空子。可是年轻人和地方大佬们心里头开始嘀咕了:“这个CEO怎么连我们去几次厕所都要管?”表面上蜀国井然有序,实则人心微妙。有人认为这就是理政的最高境界——事无巨细人人守本分;也有人私下窃窃私语:“我们这不是成了提线木偶?”站在反对派角度,蜀国简直是被一股子“过度管理”弄得毫无生气。于是诸葛亮去世后,朝堂派系林立、诸侯争权,谁都放不开手脚,连最信任的姜维,最后也成了“运命孤臣”。历史似乎进入一片寂静,大战未起,人心却悄悄分裂。

【第二高潮】

剧情突然反转。以为一切都“安排”好的蜀国,却遭遇了“猪队友”时刻。姜维拿到大权后,立志要继承诸葛亮未竟的北伐大业。九次进军中原,表面看是忠心耿耿,实际上却让蜀国元气大伤。这还不算离奇,最要命的是,关键时刻守将蒋舒见风使舵,一看大军压境,二话不说直接投降。不是说好精诚团结、坚甲利兵吗?怎么一遇到点事,士气全无,前线一触即溃?原来前文埋下的伏笔爆发了:没有诸葛亮那样绝对的号召力,姜维的“分兵布阵”就像抓了一把沙子,怎么捏都捏不牢。分兵防守以为可以互救,实际上变成各自为战,互相观望。伴随一声叹息,蜀汉门户大开,根基尽失。

【第二低潮】

蜀汉看似还剩最后一口气,其实早已摇摇欲坠。姜维退守剑阁,心里或许还存最后的念想,可魏国邓艾却兵出奇招,趁大家都没反应过来,走小路直逼成都。后方的刘禅再无招架之力,只能缴械投降。看到这里,大部队还在苦战,首都已经易手了。更让人唏嘘的是,姜维不得不选择“诈降”,试图策反魏将钟会救国,却被司马昭识破,落得“死于乱军之中”。彼时的蜀国,派系内斗、宦官弄权、忠臣被排挤,一切看似风平浪静,暗地里已是千疮百孔。拉开大幕一瞧,原来真正的危机不是外面北方大军,而是内部分崩离析,互不信任。蜀国拥有“最强大脑”,却没有培养出一样坚强的心脏和血脉。

【写在最后】

说来说去,好像诸葛亮做什么都是对的,姜维做什么都是错的。可真要讲道理,蜀汉这盘棋,压根就没下好。你说北伐是不得已,内部矛盾要靠打仗来消解;也有人反问,世道稳定靠打仗,这不等于天天喝咖啡提神吗?治国靠一个人盯着,没了他就啥也不是,说得好听叫“鞠躬尽瘁”,说难听点,不就是“过度管理”吗?蜀国是三国里的“小公司”,可把CEO累死了,手下人人都会搅局。反观魏吴,人才流动、分权有序,不全靠“神仙老板”,胜在全员齐心协力。历史上的蜀汉,这家伟大的企业,最后留给我们的,除了几个英雄落寞的背影和些许惋惜的唏嘘,还有什么可取之处?或许历代史书的点拨与演义的夸张,都是提醒咱们:别把希望全丢给“一个人”,更别把未来锁进“一个理念”。

【小编想问】

最后想问问大家,咱们总在说英雄末路、鞠躬尽瘁,但如果一国兴衰、一个公司的命运,真的只能靠一两个能人扛着东山再起,那其他人的存在到底有什么意义?你觉得诸葛亮的“事必躬亲”,真的是为民负责,还是变相“独裁”?换成今天,咱们会愿意在这样的公司上班吗?或者说,如果老板光靠北伐、不断折腾,就能稳定团队士气,你是听其言还是观其行?是盲目崇拜,还是该琢磨琢磨分权培养后备人才才是正理?欢迎不同意见各抒己见。在留言区说说:如果你是刘禅,你会怎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