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朱德这个名字,现在年轻人可能觉得就是个老好人,电视剧里也没什么高光时刻。可你知道吗?这位看起来不起眼的老爷子,竟然用三天的临时指挥权,硬生生换来了三军总司令的位子!
这事得从98年前的南昌起义说起。那会儿,大家都以为朱德是南昌起义的主要策划人,毕竟人家后来当了总司令嘛。可翻遍史料才发现,事儿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南昌起义的时候,朱德就是个警察局长!管着不到500个老弱残兵,跟《亮剑》里的二营长差不多。人家周恩来、贺龙、叶挺手里动辄几个团,朱德这点人马算个啥?
更搞笑的是,起义还没开始,朱德手下那500人就跑得差不多了。所以南昌起义前委班子压根没朱德什么事,人家核心成员是周恩来当书记,贺龙、叶挺负责打仗,刘伯承、聂荣臻当参谋。
那朱德干啥去了?被派去陪酒!没错,就是陪当地驻军的两个团长喝酒,任务就是把人家灌醉。周恩来当时对朱德的评价也就是“很好的参谋和向导”,连陈毅都说朱德“地位并不重要,没人听他的话”。
可就是这么个不起眼的角色,后来怎么成了“红军之父”?
南昌起义后,部队开始南下撤退。朱德因为当过滇军旅长,跟旧军队有关系,就被安排当开路先锋。到了广东,前面是粤军,朱德不熟,又被调到后面当掩护。说白了,就是哪里需要往哪搬的工具人。
真正的转折点在三河坝。起义主力近两万人要南下夺取海陆丰,需要有人在三河坝断后,挡住钱大钧四万大军的追击。这活谁干?朱德!
人家给朱德临时借了叶挺的3000人,交代清楚:守三天,任务完成后把部队还回来。3000对4万,还要守三天,这简直是送死的节奏!
不过朱德还真做到了,硬是顶了三天三夜。可等他准备南下与主力会合时,迎面跑来200多个败兵,带来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主力部队在汤坑全军覆没!
两万人的主力没了,周恩来病倒去了香港,贺龙回了湖南,刘伯承去了上海,叶挺下了南洋。朱德要还的部队,指挥官都找不到人了!
这消息对刚打完硬仗的3000人来说,简直是要命。本来想着熬过三天就能跟主力会合,现在主力没了,他们成了孤军。部队开始哗变,很多人说:“散了吧,主力都没了,咱们还干啥?”
关键时刻,朱德站出来了:“我们有人有枪,不能散!我们一定有办法!”
就这么几句话,硬是把要散伙的队伍稳住了。可这个“办法”到底是啥,朱德自己心里也没底。
接下来的两个多月,这支队伍从8月的南昌一路走到10月底,还是短衣短裤,没有补给,没有支援。走到江西安远时,2000多人只剩800个,师长团长全跑了,高级干部就剩朱德、陈毅、王尔琢三个人。
到了天心圩这个地方,朱德不得不再次鼓舞士气:“大革命失败了,起义失败了,但咱们还要革命!1917年俄国成功了,咱们今天就是俄国的1905年,一定会迎来咱们的1917年!”
底下的兵听得云里雾里,啥1905、1917的,他们不懂。但看朱德这么坚定,想想这荒山野岭的,要么落草为寇,要么跟着继续走,就勉强留下了。
陈毅后来回忆说:“朱总在最黑暗的时候,给了大家希望。”
别小看这800人!这支队伍后来成功走到井冈山,跟毛主席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而这800人里都有谁?朱德、林彪(当时还是排长)、陈毅、粟裕,还有一大批后来的开国将帅!
更牛的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主将都在这800人里:林彪指挥辽沈、平津,陈毅、粟裕指挥淮海。这800人,后来成了埋葬蒋家王朝的基本班底!
你看,如果南昌起义成功了,朱德可能就是个配角。可正因为失败了,他的价值才在危机中完全体现出来。危机毁灭旧权威,也诞生新权威。朱德和人民解放军的权威,就诞生于南昌起义的灭顶之灾中。
所以说,朱德用三天的临时指挥权,换来了三军总司令,这绝不是偶然。人的一辈子虽然漫长,可关键时刻就那么几步。在最黑暗的时候,谁能给大家希望,谁就是真正的领袖。
现在再看《浴血荣光》这部剧,你就明白它到底在讲什么了。不是讲朱德怎么指挥打仗,而是讲他怎么在绝境中挽狂澜于既倒,怎么用信念和坚持点燃革命的火种。
很多人看不懂朱德的历史地位,觉得他就是个老好人。可你想想,一个籍籍无名的警察局长,凭什么排在战神粟裕、军神林彪之上?那是因为没有朱德在天心圩的那次坚持,就没有后来的这些战神!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话用在朱德身上,再合适不过了。800个人的火种,最终燎原了整个中国。你说,这样的人不当总司令,谁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