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张爱萍:'我们的功过后人判定'!

张爱萍,一位个性鲜明的独特人物,其人际交往尤为引人入胜。他的夫人李又兰,前夫是项英,而女儿张志凯则嫁给了俞正声。

项英的前任妻子名为张亮,在红军长征之际,她选择留守在苏区。不幸的是,那些留下的人大多遭遇了不幸,其中包括瞿秋白和何叔衡。张亮与瞿秋白一同被捕,起初,瞿秋白并未暴露身份,直至有人告密,真相才得以揭露。

谁是泄密者?起初疑为张亮。张亮出狱后,寻求项英帮助,却发现项英已不再接纳她。

事实上,最终证实张亮并未叛变,其冤屈直至数十年后才得以昭雪。项英将军在皖南事变中,不幸丧命于叛徒的阴谋之下。

张爱萍,书为引。

《从战争岁月走来:两代军人的深情对话》一书,自2009年首度问世,由中国青年出版社精心出版。此书的作者张胜,系我国著名将领张爱萍将军之子。

通常而言,儿子笔触父亲,往往难以做到客观与公正,然而,此书大体上实现了这一目标,至少在我眼中是如此。

彼时,该书风头无两,堪称洛阳纸贵。众人多将其视为张爱萍将军的传记,我起初亦如此认为。然而,在十几年后重温之际,我的看法发生了转变。我认为,这本书的核心实质是两代人的思想交流,或许这正是作者的初衷所在。身为开国上将张爱萍之子,张胜身为红二代,却与一般红二代有着显著的不同。

今日的网络,为大众搭建了表达意志的舞台,我国的思想界与学术界亦经历了空前的变革,新史料、新观点、新论点层出不穷。这一切无不促使我反思,有必要重新检视我所著述的那段历史,尤其是对书中核心人物——我的父亲,对其生平与信仰的深入思考。

岁月流转,往日的创痛逐渐得以抚平。回顾往昔,心境亦随之趋于宁静,对待人与事的态度亦愈发宽厚。当然,这并非意味着我们要忘记苦难、罪恶以及作家应有的社会责任。我们的视野,正是随着与过往的距离拉开而不断拓宽。

这段文字,在我看来,是他撰写此书时最为核心的愿望所在。我诚挚地建议大家留意“忘却苦难,忘却罪恶”这类论调,因为在习惯了铭记功绩的语境中,这些话语自带着一丝反思的意味。

儿子为父亲制作了简历。

张爱萍,生于1910年。年方十五,便毅然投身于第一次大革命的热潮之中。他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辛,荣膺开国上将之誉。他是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奠基人;新中国第一支海军部队的创始人;我军历史上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登陆作战的指挥官;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总负责人。“文革”期间,他遭受了长达五年的囚禁,复出后,因坚决抵制“文革”的错误,再次遭受打压。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他成为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和“两弹一星”事业的领军人物。官至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

这些职务头衔虽多,然而提及某位个体,其个性鲜明,特征显著。他的信条昭示:“不追名逐利,以免自取其辱;需明辨是非,耻于奴颜婢膝!”毛泽东评价他:“勇于犯难!”叶剑英形容他:“浑身锋芒毕露!”邓小平则言:“军中不乏难以对付之辈,张爱萍便是其中之一!”

张爱萍,一位在战争岁月中建立赫赫战功的英雄,同样在建设时期也做出了卓越贡献。提及他的成就,无需赘述其他,单是“两弹一星”的辉煌事业,他便担任了总指挥的重任。

众所周知,我国首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发生在1964年10月16日。然而,在那次震撼世界的爆炸之前,自1963年5月至11月,我国已先后进行了七次局部缩小规模的分解爆轰实验。随后,试验活动持续展开。每一步实验的指挥棒都牢牢握在张爱萍手中,而他的背后,则是周恩来总理和毛泽东主席的坚定支持。

9月22日,周恩来向毛、刘及政治局常委会汇报了我国首次核试验的筹备状况与具体计划,会议果断决定尽早进行爆炸。期间,众人亦对试验能否成功持谨慎态度。周恩来总理询张爱萍,若试验未能成功,今年是否有可能再次尝试?张爱萍回应,需间隔两至三个月。周总理表示,那只得推迟至明年,即使试验未成,外界也不易察觉。但亦需做好试验不成功的准备。原子弹虽非必用之物,但其震慑力不可小觑。故宜尽早启用,以防他国报复。尽管报复并非必然,但仍需有所防备。因此,张爱萍在此时承受着重大的责任。

在孩子写到此段文字时,张爱萍表示,只要那声响起,就意味着成功。随后,张胜询问父亲是否紧张,张爱萍坦言自己感到紧张,甚至比战场上还要紧张几分。

尤应注意。张爱萍,一位敢于深思、勇于自我批判,且始终挺身直言的个体。

在八十年代,一位资深老同志的回忆录中触及了新四军第三师历史上存有争议的议题。鉴于当时第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同志已不幸离世,编者便将稿件寄送给张爱萍将军审阅。在请示信中,他们提出了按照“宜粗不宜细”的原则对文章进行修改的建议。

“宜粗不宜细”,这一原则,源于邓小平对处理历史问题的深刻洞察。

“在撰写历史时,核心是追求真实,既不夸大其词,也不刻意贬低或遗漏。何为粗略,何为详尽?关键在于如实呈现。只要内容与历史事实相符,便可以记录。那些不宜公之于众的隐秘之事,在历史记录中也不应避而不谈。历史的评价权在人民手中,而非个别人的言论所能决定。敬请所有致力于历史写作的同仁们审慎参阅,并提出宝贵意见。”

他固然也会进行自我反省,时常提及自身存在的不足。目睹一连串的丑陋景象,他时常喃喃自语,这不就是我们革命所追求的吗?

儿子对父亲的了解亦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加深。他如此评价自己的父亲:我深感父亲已步入暮年,他再也无法像往昔那般敏锐地捕捉周遭的政治风向。他显得如此固执,如此纯真,仿佛与时代潮流格格不入。

张爱萍曾经说过:我国民族复兴之路尚漫漫,我们仅是迈出了第一步,成效如何?评分几何?这有待未来之人来评说。

以上内容阐述了。身为胜利的先锋与权力的执掌者,张爱萍不断自我审视,深思熟虑国家是否正行进在正确的航道上。

非谓所行之路皆无谬误,所为之事尽属辉煌,待至后人评说,此等见解实属难得。

自十四大以来,组织有意将张胜晋升为总参作战部副部长,并赋予其战役局局长与战略研究室主任的双重职务。然而,经过深思熟虑,张胜却提出退出军旅生涯。他深知自己对部队的深厚感情,但坚信人生中尚有诸多更值得他追求与珍惜的价值所在。

中央军委领导致电张爱萍,提及部队中子弟众多,但如张胜这般由士兵起步者实属罕见。张胜在工作上成绩斐然,此次晋升乃是对其能力的认可。然而,他坚决要求离职,不知老首长是否知情?张爱萍长叹一声,回应道:“各人有各人的志向,就让他去吧!”

张爱萍、张胜

两代人同根同源。

党内老同志“两头真”。早年执着于探寻真理,晚岁依旧砥砺前行,在真理的道路上不懈追求。张爱萍,便是这样的典范之一。

张爱萍有“座右铭”:“当有三重忘却:遁入空门,便将妻子抛诸脑后;踏上征途,故乡的影子亦渐行渐远;置身沙场,个人的安危便不再萦绕心间。”

出阵忘身这一点,阵线未必仅限于战场之上。勇于担当,敢于直言,不畏艰难,那片阵地便无处不在。

昔年,饶漱石借新四军整风之机,发动了对陈毅的批判。待至张爱萍轮至发言之际,他竟出人意料地表示:对军长有所不满,平日里未曾言明,却将怨气积聚成一股力量,待时机成熟时一并爆发,这又算得了什么!说得满座愕然。

张爱萍,其人原则坚定,气节高尚。1964年夏日,张爱萍莅临甘肃酒泉的原子弹研制基地进行视察。基地领导向其请示,提及1960年10月林彪曾莅临基地指导,基地有意拨款30万元修建纪念亭。当时,林彪正处于声望之巅。张爱萍听闻此事后,断然表态:“实无此需,耗费如此巨资,不如投资建设一座汽水厂或冰棒厂来得实际。”

1964年,林彪、贺龙、罗瑞卿、张爱萍等领导人莅临西北某军事院校进行实地视察。

在“文革”时期,林彪大肆宣扬学习毛主席著作能够“立竿见影”的效果,张爱萍则曾言:晴天见影,阴雨天难见影。又说:“林彪所述,若闲聊谈天尚可,但若记入正式文件,便显得不太适宜。”

1965年12月,毛泽东在上海主持召开了针对罗瑞卿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罗瑞卿事先毫无所知,彼时他正身处云南进行视察工作,接到紧急通知后,乘坐专机被“押送”至上海。抵达后,他立即遭受了“内部监管”,随后,其在军队中的所有职务被予以撤销。

张爱萍彼时正身处江苏参与“四清运动”,却是突然被紧急召回上海。对于揭露批判罗的行为,她事先毫无心理准备。

会议室内,气氛沉重,一度陷入尴尬的寂静。陈毅元帅转过头,对张爱萍说:“既然你在总参谋部担任要职,总参谋长遭遇难题,身为副总参谋长,你不应该对此一无所知。不如你先给大家做一番说明。”

张爱萍只好说,他对于会上将要提及的罗瑞卿的相关事宜并不知情。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林彪,对罗瑞卿充满信任,且对其放手任用。罗瑞卿也常常提及,每一项决策和事务均经林彪首肯,然而,谁又能料到竟会发生此类变故呢?这还是他首次听闻。

这话不合毛泽东的调。

例如,他言道:在罗瑞卿被免去职务之际,杨成武接任,担任了代总参谋长的职务。

1966年五月,中共召开了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并在会上正式通过了“五一六”通知。在此次会议上,文革期间首个反党集团——“彭罗陆杨反党集团”遭到了批判,其中罗瑞卿便是该集团的一员。紧接着,杨成武主持召开了总参高级干部会议,对“彭罗陆杨反党集团”的问题进行了传达,并对罗瑞卿扣上了诸多罪名。与此同时,张爱萍正负责组织我国第三颗原子弹的试验工作。在从大西北的试验场地紧急返回北京后,他亦出席了此次会议。

会上,总参领导要求他表态。我完全赞同中央的决策,然而,我对那些投机取巧之人的行为深感不齿。他们在台上时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而一旦出现问题,便落井下石,不顾道义。究竟从何时起,我党的风气竟沦落到这种地步!

勇于担当,其核心在于具备卓越的见识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他思维敏捷,往往能在处理文件的同时,接听电话并听取汇报,三者并行不悖。即便在漆黑的夜晚,他也能草拟战斗文书,无需借助灯火,且文稿格式整齐,行距、字距均匀,从未出现错漏。因此,他被誉为“摸黑清”、“一遍清”。

张爱萍不仅勇于直面上级,更以严苛的标准要求自己。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新四军三师副师长之职。一日,全师进行会操训练,恰逢师长黄克诚找张爱萍进行谈话,导致张爱萍迟到了四分钟。操练结束后,张爱萍同志在众人面前严肃宣布:“副师长张爱萍同志今日迟到,累计4分钟,需接受10分钟的站立惩罚。请各单位负责人自行带回,张爱萍同志原地接受处罚。”全场闻之愕然。

张爱萍曾以国防部长之尊,率团赴美进行军事交流。他基于国际战略格局的复杂利益,成功说服了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及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维西,促成中美两军间军事技术交流的里程碑式协议。此举,乃中美两军高层间签订的首份此类协议。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我国外交部驻美使馆内竟有人递交了诬告信,指控张爱萍违背中央确立的不结盟立场,与敌对势力暗中结成战略同盟。

实则,此人因美方拒绝非军事人员进入联参总部,感到颜面有损,遂指责该政策具歧视性质,主张应予废止会谈。张爱萍回应道:“那便无需参与。”此后,便诞生了那封控诉信。

小平同志览毕来函,遂将信件递予杨尚昆,嘱其转交爱萍先行审阅。杨尚昆将信件转交张爱萍,张爱萍阅后勃然大怒,怒斥一声:“无耻!”随即在信件上挥笔批注:“此等国防部长,理应被免职!”

这是说他自己啊!

原来秘书认出是小平同志派人送来的信,于是直接将其退回。邓小平见到这一幕后非常愤怒,责问张爱萍:“你看你都写了些什么?”张爱萍却辩解道:“这不违反中央规定,部长若犯错误自应撤职。”

彭德怀,另一位颇具胆识的国防部长,同样以直言不讳著称。有趣的是,在长征的征途中,彭德怀与张爱萍同属三军团,这难道是某种感染力?

自然,彭德怀给人以粗犷豪放、敢于反抗的形象,而张爱萍则展现出温文尔雅、勇于抗争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