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了最近男篮亚洲杯的热身赛,怕不是满脑子问号“这胡明轩,真有点意思”,三场比赛连续首发,但场上的表现是多少有那么点似曾相识,有没有?你回头一琢磨,像不像前阵女篮被喷惨了的李缘姐姐?想想都忍不住嘀咕一句:难不成,男篮也有了自己的“李缘”现象?
诶,回头翻翻数据,细思极恐。
胡明轩,广东队的得分好手,CBA混得风生水起,可在本该亮剑的亚洲杯场合,却让人一边看一边上火。
郭士强给足他机会,三场热身赛全都首发登场,按理说是力捧核心的节奏。
但球场上呢?
投篮一个比一个铁,状态比隔壁的空调用得还冷。
第一场,二十多分钟才勉强混到3分,第二场总算有点起色,6分进账但依然打得紧巴巴。
第三场对波黑,最辣眼。
八投一中,三分球刷新下限,四次试水全是“哐哐哐”,投得篮板都不好意思弹。
你说难看不难看?
说难听点,连罚球都成了唯一“能看的地方”。
说胡明轩像李缘,不纯是为了蹭热点。
你看李缘,亚洲杯期间也“雷打不动”地首发,教练偏爱有加,但场均1.6分、1.4篮板、2.8助攻,你说这是主力该有的数据吗?
许多老球迷吐槽,这“宠将”战术,能把一口好牌打得稀巴烂。
对比胡明轩,感觉绝对不是瞎扯。
都是内战横着走,外战就手脚发软,重点时刻,气场掉线,还真是“同病相怜”。
你说郭士强为啥这么信任胡明轩呢?
倒也不是没理由。
毕竟胡明轩在CBA打得很勇,2013赛季场均14.2分,季后赛还能尬到15.7分,三分球命中率摸到四成以上,这数据摆在国内咋说都是顶级“流量”。
人也算年轻能打,有成长性。
以前比赛也常有惊艳时刻,荣誉也不少。
但你掰手指一算,这真不等于能扛亚运、亚洲杯这种国际重任。
神操作成了常态,人人都想“拼脸蛋”,偏偏球场比实力,热身赛打成今儿这样,怕不是要被自家球迷喷上热搜。
说到这里难免得扒拉下郭士强的执教思路。
他惯来懂人情世故,有自己的“人脉情结”,像谁谁和自己关系好,或者打球风格顺自己眼缘,那就不管状态,先给上首发再说。
你看胡明轩顶着“广东核心”的光环来,教练既然信赖,哪还舍得换人?
再看看女篮那边,李缘和宫鲁鸣本来一档子“老关系”,背后有家乡情,哪怕球迷喷炮轰遍地,教练组还是逢人就夸忙护短,场场让她先发,结果战绩一看,大家都懂。
真到关键时刻,谁都不想背锅,可锅都放在你手上了,怎么都跳不过去。
吐槽归吐槽,背后的无奈谁都懂。
国内联赛你混得风生水起,遇上国际赛场不适应,更多还是心理素质不过关。
你看平时遇到内队,球场“混子杀手”,一打外战,节奏一下乱了,又对方防守压着头,三分投得脆响,突破也一滞再滞,气势刷没半分。
观众席上都能感受到,胡明轩整个人像是被“冰冻三尺”,一沉到底,上不去气。
难不成他真不知道压力大,知道自己是“焦点”这回事儿?
怕是早被热议搞到神经兮兮,场上动作生硬,投球还抢着急,铁得跟五金店一样。
再碰上对手稍微有点策略针对,立马“穿帮走样”,发球也手抖,怎么破?
当然现场氛围也折磨人。
一边教练老在吹:“你好好打、要有信心!”
可转头球迷朋友圈、微博底下全是“胡明轩快滚”,这心理落差,搁谁扛得住?
人家或许本身就慢热,结果一慢热你等不及,外界早喊废,压力来了哪能不斜。
“窝里横、外战抖”成了中国篮球的通病,说白了咱核心力量不足,碰国内时咋玩咋有样,遇到亚洲强队、欧美风格就懵逼,打不出自信。
谁还记得男篮去菲律宾客场输成啥样,天时地利全没,最后只能靠外援“擦屁股”,说起来都气人。
话说回来,亚洲杯名单到底该怎么选?
郭士强是继续信任胡明轩,还是另起炉灶,投向更多年轻力量?
说句实在话,球迷看热闹不嫌事大,喊着“换人吧赶紧”,可真到比赛临头,教练团队得靠自己担风险。
胡明轩是老面孔,不敢轻易抛弃,背后关系复杂,又怕万一弃用赢不了球再被喷“不惜用经验,这不是糟蹋人吗”?
保守点说,这教练选人,比炒股都难,选谁都有人说不对。
剩下最后一场热身赛,胡明轩能不能破茧成蝶?
其实所有人心里都悬着,甚至连他自己赛前恐怕都在浴室里默念“这球不能再铁了吧”。
若是再一场拉胯,郭士强还会真快刀斩乱麻、坚决弃用?
未必吧。
看看以往套路,有时主力早早定了,走的是“信任优先、状态其次”,哪怕这场表现拼不过替补,也常常照样能进大名单。
这套剧本,别问,女篮都演麻了。
若胡明轩真被“死保”进了最后名单,来亚洲杯还要首发,那真得各路球迷喊“受不了”。
到时候赛场上照旧“窝里火爆”,碰上外队就是脆皮零输出,怕不是热搜又得被占领。
可反过头看,中国队水平下滑不是一天两天,后卫“青黄未接”,又不是胡明轩一个人掉链子,多少新人一上场,分分钟晕菜。
想求稳、求保险,抱着“老经验”不撒手的心思,也不难理解。
巴不得哪天谁能站出来顶住压力、像苏炳添跑百米那样破圈,可现实真心骨感。
说远点,教练用人这个问题,真不止篮球界。
每个行业都有这种“关系优先、经验为尊”的套娃逻辑。
新人拼不过老人,状态下滑还得硬扛,谁有能耐一夜之间换血气?
职场上哪个领导不爱用“自己人”?
怕背锅呗,真用新人出事了,锅翻倍。
回来想想,你说胡明轩还有戏没?
场外球迷操作永远贼快:换人、弃用、锻炼新人。
可实际执行下来,那可不是打游戏随便点X。
郭士强如果要保胡明轩,也是对自己压力的转嫁,敢赌一把就不怕“照顾熟人说”,不敢赌就真得承受老球迷的“键盘暴击”——无论怎么折腾,最后买单的还不是教练?
真说“李缘现象”有啥可怕,其实不是一场球输赢,而是中国篮球这套选人、用人、训练全链路的落后和自欺。
外部压力都能看到,内部多少“人情味”、“老好人政策”,早晚有天要付出代价。
胡明轩只是缩影,每次亚洲杯、世界杯例行公事,总要有人顶雷,有人成炮灰。
回头看这场热身赛,教练能不能改变思路、多给新人试错,该问,但答案已经呼之欲出。
想真的个把月培养出超级后卫,无异于天方夜谭。
胡明轩能突破自我最好,不能,那就要勇敢选新鲜血液上场,也许还真能出其不意。
观众最怕的是什么?
就是那种——明明知道现状糟糕,还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场场复刻“李缘式用人”,结果年复一年,回头还是老剧情。
要不说这大伙都在敲郭士强:留他,还是该勇敢一点?
留给教练的选择确实不多,留给球迷的耐心也就那么点。
话说回来,如果你是主帅,你怎么选?
胡明轩这一刀,是砍还是留?来,评论区聊聊,说说你心里的答案。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