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巡船撕下伪装,12条快船满载192枚雄风3,号称要打解放军航母
台湾当局最近捣鼓军舰有点上瘾了,不光是海军自己折腾,连海巡部门也跟着凑热闹。
这不,有个叫安平级的巡逻舰,最近彻底撕下"执法船"的假面具,把八组导弹发射箱哐当哐当往甲板上摆。
要是不明真相的群众看了,还真以为这船是专门追走私犯的"海上警察",谁能想到宽大的船肚子里塞满了能打几百公里的反舰导弹?
这事儿最有意思的要数万里舰了,名字取得挺气派,干的事儿可不怎么光明正大。
这船原本挂的是海巡署的旗子,结果在前阵子的军演里露了马脚。
码头边上吊车吱嘎响,吊装工人像搭积木似的往船体中部搬导弹发射箱,仔细瞅瞅还能分清楚两种尺寸,小点的装的是雄风2,大块头塞进去的是被吹成"航母克星"的雄风3。
有意思的是这船加装完导弹压根不急着开火,就停在军港里摆拍式演练,等到军演收摊了才琢磨着找日子试射,搞得跟过家家似的。
提起这安平级的来历,故事都能拍成连续剧。
最早是海军搞的沱江级导弹艇,结果发现双体船开快了船底能震得人脚跟发麻,装反潜设备纯粹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后来不知道哪位高人灵机一动:造不起正经军舰,那就把海巡署的巡逻船改成"兼职"战舰嘛!于是海军图纸往海巡署一递,造出来的船看着有模有样,前甲板杵着水炮火箭炮,实际船体后半截特意留出大块空甲板,明摆着随时预备往上面码导弹发射器。
要说台湾造船部门这手"偷梁换柱"的把戏玩得确实溜。
七百吨的船硬是塞进去十六枚反舰导弹,这火力密度快赶上人家两千吨的护卫舰了。
平日里海巡署的职员开着在海上晃悠,哪天要是情况不对,海军技术人员拎着钥匙来开箱,分分钟变身"移动军火库"。
这算盘打得噼啪响,就是没算准一件事,海上可不像陆地上能随便"换马甲"。
别看这船装导弹时威风凛凛,跑起来可是另一回事。
双体船的毛病在它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晴天在近海跑跑还凑合,真到了大风大浪的天气,两个船体像醉汉走路似的各晃各的,人在驾驶舱里站着都能颠出晕船感。
前些年沱江级试航时,就发生过螺旋桨空转打滑的尴尬事,现在放大船体改造成的安平级,虽然加了配重调整稳性,开足马力跑直线都免不了震得茶杯乱跳。
更逗的是台湾某些专家放出来的卫星,说什么要把双体船往两千吨造。
但凡有点常识的都知道,双体结构超过千吨就得面对材料强度的大考,光是两个船体之间的连接桥就能让造船厂挠破头。
这道理就跟硬把两艘渔船捆在一起冒充航母差不多,外表看着唬人,其实都是纸糊的老虎。
真要搞这么大吨位,怕是开到半路就得请拖船救命。
雄风3导弹的故事也够魔幻。
早年间台媒吹它射程四百公里,结果试射时根本打不到预定目标。
后来实在瞒不住了,灰溜溜改口说实际射程两百公里。
现在倒好,连射程带速度都打了折扣的"残次品",还要往临时改装的巡逻船上装,这不是逼着导弹当旱鸭子吗?
船体稳定性本来就差,导弹发射时的尾焰再这么一烧,怕是要上演"火烧赤壁"的海上演习版。
最让人啼笑皆非的还是这套"平战转换"的鬼把戏。
海巡船改战舰听着聪明,实际上把专业水兵和民间海巡人员都架在火上烤。
真到了战时,海巡人员既要开船又要配合导弹发射,怕不是要手忙脚乱按错按钮。
这就好比让开大巴的司机临时改开坦克,看着方向盘长得差不多,真要打仗能顶个啥用?
不过台湾当局可不管这些,照样大张旗鼓搞了十二艘的建造计划。
最新下水的第七艘万里舰,还没等油漆干透就急着参加军演。
从现场照片看,船体中部装导弹的位置特意用蒙布遮遮掩掩,活像菜市场小贩摆地摊,生怕别人看出卖的是啥货色。
等吊车把发射箱安到位,再揭开布摆姿势拍宣传照,这套流程倒是演练得行云流水。
岛内媒体还沉浸在自我陶醉的狂欢里,张口闭口"大陆航母杀手"。
可他们似乎忘了,现代海战早不是堆砌导弹数量就能取胜的年代。
没有体系支撑的单舰作战,就像断了线的风筝,飞得再高也逃不过坠落的命运。
安平级这种临时拼凑的火力舰,别说对抗正规海军,就是碰上真正的现代化舰艇,能不能顺利发射导弹都是个问题。
说到底,台湾当局这番折腾,更像是对着镜子演戏给自己壮胆。
七百吨的小船硬要塞成"武库舰",战术价值未必有多大,倒是暴露出家底空虚的窘迫。
真到了较真的时候,这些改装船别说当突击尖兵,恐怕连自保都成问题。
现在搞这些虚张声势的动作,无非是花钱听个响,骗骗自家老百姓罢了。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