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5总师放话:要像造手机一样造飞机!央视爆料:歼35年产150架

歼-35战斗机正以“造手机”的速度批量下线! 央视罕见高清镜头直击生产线,数架新机同步组装,军方目标首次披露:年产量直指150架。 更震撼的是,歼-15总师孙聪宣布“像造手机一样造飞机”的理念已落地——未来战机升级无需重造整机,换个模块就像手机装APP般简单!

央视采访中揭秘:现代战机是300万零件、2000万行代码的超级工程。 以往改一个导弹接口,整机结构都得重头设计。 但现在不同了。 “我们把飞机拆成硬件平台和软件功能两大模块。 ”他举例说,“歼-35能挂载的PL-15导弹,拆下软件包装到歼-10C上,新组合立刻成型。 ”

这种模块化操作让研发周期锐减。 过去一架战机从设计到量产需20年(如歼-35前身FC-31历经二十年打磨),如今通过功能移植,半年内可完成机型迭代。 军工专家现场补充:“就像智能手机更换摄像头模块,飞机雷达、火控系统都能即插即用。 ”

生产线上正验证这一革命。 央视画面显示:歼-35的机身分段在不同流水线并行制造,机翼、发动机、航电系统分区块组装。 工人操作类似汽车生产线上的机械臂,对标准化接口进行精准卡扣。 每架战机2000多万行代码的航电系统,通过预制软件包直接灌装。

量产数据印证了效率飞跃。 去年歼-35小批量产仅10余架,而根据军方规划:未来4艘航母需配备200余架舰载机,加上空军订单和出口需求(中东多国已表露兴趣),生产线年目标锁定150架。 这已接近美国F-35今年144架的年产量。

双发动机车间暴露关键细节。 镜头中多台涡扇-19发动机同步测试,总师强调:“歼-35的双发冗余设计比单发的F-35更可靠。 一台故障时,另一台仍可保障战机返航。 ” 而模块化生产使发动机更换效率提升三倍——以往需拆解半个机身,现在只需打开预留检修舱盖。

央视记者追踪到总装环节。 三架编号连续的歼-35同时进行雷达校准,其机腹弹舱采用通用化设计。 技术人员演示:将原本适配霹雳-10导弹的发射架卸下,装入新型超远程导弹PL-17的专用架,全程耗时不到两小时。 “过去这类改装需返厂三个月。 ”车间主任直言。

山东舰的实战需求加速了这一进程。 画面显示,辽宁号甲板现有歼-15出现机体老化裂纹,而歼-35的复合材料机身寿命延长50%。 军迷对比发现:新批次歼-35垂尾角度微调,翼尖增加电子战吊舱接口——这些改进正是通过软件升级和模块更换实现,无需停产改造。

生产线的开放程度揭示更深意图。 当央视高清镜头无码展示飞机蒙皮铆钉细节时,外媒惊呼:“中国已不担心技术泄露。” 军事分析员指出:这证明歼-35技术完全自主化。更关键的是,沈飞车间里新型战机模具一字排开,暗示模块化平台可快速衍生电子战型、舰载教练型等多变种。

量产速度改写战场规则。 美国《防务新闻》测算:以150架年产能计,中国可在18个月内为新建航母配齐60架舰载机编队。 而美军福特号航母从接收首架F-35到形成战力用了四年。 现场工程师透露:采用手机供应链模式后,歼-35零件成本降低37%,故障率反降22%。

“山东舰甲板将迎来新面孔。 ” 央视结尾镜头扫过机库:一架折叠机翼的歼-35试验机正被吊装运输。 黄色原型机编号“35003”证实其列入量产序列。 厂方人员证实:首批舰载型年内交付。 当西方还在讨论六代机概念时,中国五代机已进入“流水线批发时代”。